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清苦、艱辛和寂寞如影隨形,堅守不住,就容易與成功失之交臂。綜觀黃潤乾半個多世紀的科研之路,無論是在大學講堂還是在科研院所,勤奮刻苦始終一路相伴。只要國家需要,他都會不計得失,勇敢地挑起重擔,他總是干一行,鉆一行,成功一行。

1933年12月,黃潤乾生于北京。1951年,他考入清華大學氣象系,隨后由國家選派赴德國席勒大學天體物理專業學習,1958年畢業回國工作。先后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蘭州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從事教學和國防科研工作。在當時西北艱難的生活條件下,黃潤乾不辭辛勞,努力付出,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1976年,43歲的黃潤乾調入云南天文臺,當時已到中年的他,壓力很大,很想在短時間內趕上,畢竟他已18年沒有從事天文工作了,與同行、與國際的天文發展都有了差距。同時,近二十年的時間,天文上又出現了好多新的學科,如高能天體物理、等離子天體物理……面對這么多新學科,該如何選擇方向?這是一件很難的事。選擇不好,就趕不上去。

次年,美國天文代表團訪華,他結識了世界著名的恒星結構和演化理論專家史瓦西教授。史瓦西告訴他:“恒星結構和演化理論、恒星大氣理論是天體物理的基礎,如果一個國家的天體物理研究在這些基礎部分不能取得深入進展,那么天體物理研究水平不可能很高。”黃潤乾因此選擇了恒星結構和演化理論。

在從事恒星物理研究的歲月里,黃潤乾在建立和發展雙星非守恒演化理論方面解決了一系列難題,先后獨立建立了有物質和角動量損失的雙星非守恒演化理論、有轉動效應的雙星演化理論,建立了星風激波理論。其中,星風激波理論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并為紫外線和X射線衛星的大量觀測結果所證實。

除了專心科研,黃潤乾在培養新生力量上也毫不含糊。他培養的學生和帶領的研究組人才輩出,成就不斷,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黃潤乾的付出,他從不徇私,總是將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黃潤乾始終言傳身教,重視科學道德、科學精神的培養。同時,他還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的長處,鼓勵互補互學,放手讓每個人調研選題,發揮其專業所長。此外,他還出版了五本天體物理專著,其中的大部分都成為了天體物理的知名教材。

2008年12月12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國際永久編號為120569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黃潤乾星”,以表彰黃潤乾對天文學研究做出的突出貢獻。2013年10月10日,黃潤乾在昆明逝世,享年80歲。他的精神會和天上閃爍的恒星一樣,永遠鼓舞年輕人積極向上,做一個有用的人。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看星星的人——黃潤乾

圖文簡介

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清苦、艱辛和寂寞如影隨形,堅守不住,就容易與成功失之交臂。綜觀黃潤乾半個多世紀的科研之路,無論是在大學講堂還是在科研院所,勤奮刻苦始終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