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理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 對學術結果的偏倚一直是阻礙科研發展的一大問題。 《PNAS》上的一項研究中,英國科學家發現, 夸大科研發現的行為更容易出現在行為學研究當中,美國科學家尤甚。
愛丁堡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丹尼爾·法奈利(Daniele Fanelli)和同事搜集了82項遺傳學和精神病學領域的元分析結果。 法奈利介紹說, 選擇這兩個學科主要是因為它們習慣運用元分析的研究方法,這使我們能更容易地獲取我們所需的數據。他們從這些元分析中提取了1174份原始數據,發現純行為學的研究更可能報道極端效 應;美國的研究,尤其是不涉及生物學參數的研究結果,則更可能存在偏向實驗假設的偏倚。
各個元分析中初期效應量與合并效應量的比值情況(取對數)。圓圈的大小取決于研究數據的標準差大小。縱軸的值為0表示初期研究的效應量和元分析所得的合并效應量完全相符。研究分為純生物學(Purely biological/ Non-behavioral)、純行為學(Purely behavioral)以及生物-行為學(Bio-behavioral)三個大類。 US:美國;AS:亞洲國家;EU15:歐盟國家;o:其他國家。圖片來源:Daniele Fanelli and John P. A. Ioannidis. (2013). US studies may overestimate effect sizes in softer research. PNAS.
“科學上的欺詐和偏倚也許近幾年來才不斷變多,但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行為一直在困擾著科學。”法奈利表示,這種現象也許是由于行為學研究的研究方法一致性較低所致。而 “要么出版,要么滾蛋” (Publish-or-perish)的理念在美國盛行,則迫使美國的科研人員發表更多陽性的研究結果。
優先考慮文章影響與論文產量的評價系統同樣存在于中國。中國許多大學中的研究者在相關期刊上發表文章后,會得到直接的獎勵。有學者和政策制定者認為,這種獎勵體系造成的問題可能比西方國家的體系更加嚴重。
法奈利說: “科學要做得好,關鍵在于確保科學家得到獎賞是因為做出了好的研究,而無關得到怎樣的結果。在中國,許多大學的政策是只向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論文的研究者提供金錢獎勵,這顯然不能促進科學的進步。”
中國許多大學中的研究者在相關期刊上發表文章后,會得到直接的獎勵。 圖片來源:pixabay
“我認為整個科研體系都應該做出改變。”法奈利補充道:“例如,期刊方面可以在不知道研究所獲得的結果的情況下,基于文章的介紹部分和方法部分進行同行評議和接受文章。出資單位也可以用相同的邏輯工作。”
法奈利建議讀者: “不要將任何新研究的結果當成真理。只有經過篩選和更正仍站得住腳的論斷,才應該被相信。” 他表示, “科學家也是人類,是人類就會存在偏見,有時候也會不誠實。 這是所有領域的研究無可避免的現實,在理論和方法尚未完善的研究中尤其如此。”
法奈利期待他們的研究方法可以推廣到其他領域,他表示: “只有當科學家互相對彼此的研究進行重復和批評時,科學才會有進步。我們希望其他科學家也利用我們的發現做這些事情。”
排版:昕旸
題圖來源:dou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