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肥胖是慢性疾病的根源。但是,有 20% 的肥胖癥患者不但擁有正常的代謝,而且好好地過完了一生。相反,在體重正常的人群中,有多達 40% 的人患有代謝癥候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脂類代謝問題、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癌癥,以及腦退化癥。 肥胖并非患病的原因,肥胖只是代謝障礙的表現,而代謝障礙是比肥胖還要更為常見的問題。

聯合國在通告中,將煙草、酒精和飲食列為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的關鍵原因。其中,煙草和酒精受到各國政府管制,以保護公眾的健康,只留下飲食這一導致世界健康危機的兇手逍遙法外。對于政府來說,對食品進行監管自然要比管理煙草和酒精更加復雜,畢竟食物是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而煙草和酒精不是。所以,

現在的問題在于,西方飲食中的哪一部分,是我們應該實施管制的。

丹麥是第一個行動的國家。盡管大多數醫學從業人員都不再認為,脂肪是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丹麥政府還是在 2011 年 10 月將富含飽和脂肪的食品列為征稅對象。現在,丹麥開始進一步考慮對糖類征稅,這似乎是更有道理一些的做法。雖然美國農業部和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認為,油和鹽才是目前人類飲食中的隱患,但是我們相信,應該把注意力放到添加糖上面。所謂的 “添加糖”,指的是那些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添加的含有果糖分子的甜味劑。

在過去的 50 年中,世界人口的糖類攝入總量增加了兩倍。 在美國,一種叫做 “高果糖玉米糖漿”的糖類添加劑被廣泛使用,并且引發了巨大的爭議。高果糖玉米糖漿以玉米糖漿(主要含有葡萄糖)為原料生產,經過加工以后,含有大致等量的果糖和葡萄糖。美國以外的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避免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而使用更加自然的蔗糖(含有等量的果糖和葡萄糖),作為糖類添加劑。

有關部門認為,糖屬于 “空熱量”食品,但這些熱量帶來的后果卻一點也不 “空”。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果糖可以引發肝臟中毒,還是很多其他慢性病的元兇。只吃一點兒糖沒什么關系,但是攝入大量的糖無異于慢性自殺。如果國際機構真的關注公共健康,就必須考慮限制果糖及以果糖為主要成分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和蔗糖, 因為這些糖類物質,將把每個人以及整個社會都置于危險之中。

只吃一點兒糖沒什么關系,但是攝入大量的糖無異于慢性自殺。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糖,非一般的商品

社會心理學家托馬斯•巴伯爾和他的同事們曾出版了一本著作——《酒精:非普通商品》。在書中,作者們列出了 4 條依據,以證明對酒精施加管制具有合理性:不可避免性(或者在社會上普遍存在)、有毒性、潛在致癮性,以及對社會具有負面影響。這 4 條依據現已為公共健康學界所廣泛接受。糖滿足以上全部 4 條特征,所以我們認為, 有理由對糖的生產消費施加某種形式的社會干預。

首先,考慮一下糖的 “不可避免性”。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只能從水果和蜂蜜中獲得糖分,而水果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獲取蜂蜜還要對付蜜蜂。不過,后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幾乎所有加工食品中都添加了糖,讓消費者幾乎沒別的選擇。大自然讓糖難以獲得,人類卻輕松地打破了自然的壟斷。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人們每天單單從添加的糖中攝入的熱量,就超過 500 卡路里。

2007 年全球糖的攝入量(不包括水果和酒精中的糖),顏色越深的地區,糖的攝入量越高。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國整體看起來糖的攝入量遠遠低于美國,但圖片顯示的是人均攝入量,而中國的糖攝入量顯然是很不均衡的,讀者需要引起足夠的警惕。(圖片:nature.com)

接著讓我們考慮一下糖的毒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和人體代謝相關的證據顯示,過量攝入糖帶來的風險,不僅限于攝入過多的能量。重要的是,糖會引起幾乎所有和代謝癥候群相關的疾病,包括高血壓、三酸甘油酯過高、胰島素抵抗、糖尿病,以及衰老。此外,可以認為果糖會對肝臟產生與酒精類似的毒性——這種觀點并不標新立異,因為酒精就是由糖類發酵得到的。還有一些初步的研究顯示,糖分的攝入和癌癥以及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糖還很容易讓人上癮,因為它可以作用于腦部,讓人吃更多的糖。這一點跟酒精和煙草很相似。 已經有大量的研究探討了糖具有讓人對其產生依賴的特性。 具體地說,饑餓激素會向腦部發饑餓的信號,抑制饑餓激素的分泌,人的饑餓感就會減輕,而糖會削弱這一抑制作用;瘦素可以讓人產生飽足感,而糖卻會干擾瘦素的運輸和轉導。此外,糖還可以降低腦部獎賞中樞的多巴胺信號。所以,糖減弱了食物帶來的愉悅感,讓人吃得更多。

最后,讓我們考慮一下糖對整個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二手煙和酒精導致的死亡是控制煙酒的重要原因。糖可以增加代謝癥候群的人數,增加醫療保健的負擔,對經濟產生長遠的影響,所以,糖應該和煙草以及酒精歸為一類。

如何限制糖類攝入

我們要怎么樣才可以降低糖的攝入量?畢竟,糖屬于純天然的營養物質,還很好吃。酒精也是一樣。不過,好東西吃得太多也會有害。

過去幾十年中,一些管制酒精和煙草的國際經驗,也許會對糖的管制有所啟發。目前為止,有證據表明,著眼點單一的限制手段效果有限,比如僅僅加強在校教育,告訴孩子們健康飲食和合理鍛煉,這樣做收效并不明顯。相反的是,對于酒精煙草來說,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在 “供應端” 采取一定的控制策略,而不是絕對禁止,收效良好。 因此,類似征稅、管制銷售渠道,限制購買年齡等措施,可以減少糖的消耗,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危害。 成功的干預都有一個相同點—— 減少公眾的獲得途徑 。

想要讓人少抽煙、少飲酒,對酒精和煙草征稅是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這些稅收包括選擇性銷售稅、增值稅和銷售稅,可以減緩物質成癮給社會帶來的損失。因此,我們提議,向加糖的加工食品增加稅收。這些食品包括甜味軟飲料(汽水),其他一些加糖飲料(例如果汁、運動飲料和巧克力奶),以及加糖麥片。

另一個選擇,是限制學校開學期間的甜食銷售,或者對購買含糖飲料(尤其是汽水)的消費者,制定一個年齡限制(比如 17 歲)。事實上,賓夕法尼亞州南費城的家長已經自發組織起來,和便利商店進行協調,不讓孩子們在放學后進入這些商店。 為什么公共健康機構不能下達指令做類似的事情呢?

很多學校已經從自動售貨機中去掉了不健康的軟飲料和糖果,但是卻用同樣含糖的果汁和運動飲料代替。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可以爭取的目標

政府對市場上面向年輕人的酒精進行強制征稅的措施相當有效,不過政府卻沒有類似的措施用來應對富含糖的產品。即使是這樣,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市最近也出臺了一項規定,禁止在諸如快餐這樣不健康食品套餐中附贈玩具。 如果可以對含糖產品的電視商業廣告也加上一些限制,就可以更好地保護孩子們的健康。 如果可以禁止這樣的廣告,就更理想了。

最終,食品生產商和經銷商必須減少食品中添加糖的劑量。但是,糖既便宜又好吃,賣得也好,所以食品公司并沒有很大的動力做出改變。

更加嚴格地調控糖并非易事,對市場前景看好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在這些國家,軟飲料比飲用水和牛奶更便宜。 我們意識到,若要對糖的供需進行社會干預,就要面對支持糖的強有力的政治游說力量。這將是一場艱難的戰役,需要所有人的積極參與。盡管如此,食品工業方面仍然很清楚,他們并沒有穩操勝券,就算是最積極的快餐公司游說人,也不能逆轉舊金山的玩具禁令。只要發出足夠響亮的聲音要求改變,就可能推動政府改變政策。

試想一下,公共場所的禁煙令和指定司機概念的興起,更不用說汽車里的安全氣囊和公共浴室內的安全套自動售貨機,這些看似簡單的政策都曾在美國政界引起巨大的爭議,但最終成為了公共健康和社會穩定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現在,是時候把目光集中在糖上了。

 

 

作者:羅伯特·H·勒斯蒂格,勞拉·A·施密特,以及克萊爾·D·布蘭迪

編輯:擬南芥

排版:昕旸

圖來源: pixabay

 

 

張韶涵帶動“戒糖”風,攝入大量糖等于慢性自殺?

圖文簡介

肥胖并非患病的原因,肥胖只是代謝障礙的表現,而代謝障礙是比肥胖還要更為常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