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niel Akst
編輯:瓶子里的菜花
設想一下這樣的情景:在某次時尚晚宴上大家都戴著復古眼鏡且發型新潮,全場只供應素食,還都是有機的——你不小心提到了自己的頭痛,于是左邊的女士遞給你幾粒保健膠囊。接下來你的對話可能就會變成這樣:
“呀,謝謝,不過呢,我平常吃的藥都是經過嚴格雙盲測試的……哦,真的???可能吧……但我還是覺得科學更靠譜……嗯,這我知道。但那些化學成分沒準兒反倒對咱們有好處呢——說不定這才是人類壽命逐年增長的真正原因,哈哈! ……呃,不好意思,我老婆的笑點跟你好像不太一樣,話說她還真得過癌癥呢……??? 嗯,當然,有些事物是很神圣啦,可是……媽呀,我還真不知道有沒有體驗過 ‘靈性’ 這回事。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體驗到了呢,感覺是像打噴嚏那樣?”
有禮貌的理性主義者真是惹人同情。
接下來,人們自然會聊到飲食,如果是在南加州的話,很可能在座就有人正在 “排毒” 。鑒于這些反科學的流行觀念,受到高學歷階層人士的大肆追捧,公然反對的后果無異于順著背后給自己畫道白杠—— 把自己變成整場聚會上,一只不合時宜的臭鼬。
形單影只的臭鼬。圖片來源:pixabay
在上流階層對科學與現代化的恐懼之中,食品問題是他們最最焦心的。鑒于人們總是將一連串莫須有的罪名扣在現代技術的頭上,食品,實際上已經成了科技的替罪羊。
誠然,這種偏執的產生也并非意料之外——高科技從未像如今這樣居于經濟活動的中心,更不用說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了。但就總體而言,我們無法否認, 科學的果實是香甜的。 正因為有了科學人類的平 均壽命才能逐年增長,其趨勢同富裕程度緊密相關。
那么,先不說“進步”吧,究竟是什么,讓科學這么冷門呢?
一個明顯的原因是,在 “嘰嘰喳喳階級” 這個群體之中, 了解科學的人寥寥無幾。 如今土生土長的美國資產階級,其子女要么在學電影,要么研究性別,還有學市場營銷的,可惜就是沒幾個學物理化學的,至少就我所知是如此。
如今土生土長的美國資產階級,其子女要么在學電影,要么研究性別,還有學市場營銷的,可惜就是沒幾個學物理化學的。圖片來源:pixabay
對太多的美國人來說,科學無疑是陌生而抽象的。近一個世紀以前,馬克斯·韋伯指出,科學因其對眾多自然現象的解釋,已經引發了現代世界的 “袪魅化” 。然而,一百年滄桑巨變,如今我們處處被科技產品所圍繞(從膠囊到智能手機),卻只有極少數專業人士能夠通曉它們的工作原理。
技術與愚昧共同作用,實現了宗教所未能實現的目的: 整個世界被披上了一件神秘的斗篷,然而這份朦朧并不那么美,相反倒讓人感覺危機四伏。
由于資本主義對專業化的高度強調,那些在上一代美國人眼中不足為奇的家常手藝如今正漸漸消失。我們已經不怎么親自動手修車了(自從有了那些電控燃油噴射之類的新功能以后 ,就算想修也是有心無力吧)。更別說,很多人甚至連飯都不會做了。
你會做飯嗎?圖片來源:pixabay
在我們這個社會體制下,專精于一門具體學科通常是有利的。但專業細化的后果,是讓我們身邊發生的一切都愈發紛亂復雜,令人望而生畏。報紙讀者群這一傳統意義上反映公眾博學程度的晴雨表,如今正逐漸縮??; 報社本身也在大幅削減科學編輯的數量。在科技報道方面,廣播媒體尤為無能 (或無心)——當然了,除非事關人命。
人們對科技產品不爽的另一個原因,大概源于我們對技術生活的固有觀念。
技術好像總是脆弱的,而 “神秘的中國黑客” 或 “全球變暖迫在眉睫” 這樣的信息,又在不斷強化這一觀點。 很多人都覺得人類早晚會作繭自縛,為技術大神所害。
我們在高科技交通工具與芯片密布的空調房里,呼喚著前技術時代的天真,有如契訶夫筆下的角色對莫斯科的向往。不過也有例外,當我們去看醫生時,可是恨不得全世界的高科技都往自己身上招呼一遍。
我們在高科技交通工具與芯片密布的空調房里, 呼喚著前技術時代的天真 。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當然了,人類對技術的質疑由來已久。在伊甸園那會兒惹的禍,不就是因為懂了不該懂的嘛。還有后來英格蘭的 “盧德分子”,新興的織布機明明是要讓服裝變得更舒適的,他們卻非要把它毀了 。
科學,或者說科學門下的弟子們,本身也給了我們無數質疑它的理由,盡管人類生就善變薄情。當原子彈與核能 “看上去很美” 時,我們對科學心懷感恩,只不過后來我們又改口說這些東西太邪惡。同樣,石棉也曾被視作天賜之物 。
在美國,進步有時成了它自身的受害者。 “如果多數兒童都接種了疫苗,為什么不利用其他人都愿意去接種這一點,而讓你的孩子免受接種帶來的輕微風險呢? 這樣做患上疾病的可能性也相對不大啊。” 對疫苗的恐懼在受過教育的年輕家庭中最為盛行,而這一類人群本應是最善于接受事實的——在其他方面他們的人生觀也頗為一致。
隨著自己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增加,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在保證讓公眾感覺不受愚弄的前提下,提高人們對科學的認可度。例如,可以先在學校里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學教育機會。當然,也需要有人教教媒體,如何區分偽風險(吃非有機食品)與真風險(蔬菜水果吃得過少)。
食品輻照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項安全有效的技術,如果人們克服對它的恐懼,它實際上能夠挽救生命。 在當今這個競技場上,“我們需要害怕的只是恐懼本身” 雖不能說絕對適用,但有時候,這恰恰是事實的真相。
排 版:昕旸
題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