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ou Woodley
編輯:月月
能與諾貝爾獎獲得者當面討論學術(shù)問題,對于青年學者來說是何等幸運的事情。 在德國的小鎮(zhèn)林道就有這樣一個機會,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學家可以與諾貝爾獎得主當面對話。
“換位思考”像一扇打開科學這棟小黑屋的門窗,為更多的年輕科學家表達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機會。 在這次自由討論中,《科學美國人》的編輯史蒂夫•米爾斯基(Stene Mirsky)擔任主持人,米爾斯基提到了幾個在科學界里備受爭論的問題。要想成功,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行?在做科研的同時,你還有沒有精力去挖掘一些與科學無關(guān)的興趣愛好?
大多博士生表示,他們不僅工作日要在實驗室泡上12個小時,有時就連周末也要窩在實驗室里。他們?nèi)匀缓芮宄胶夤ぷ髋c生活的重要性,明白工作要講究效率,不能一味地追求時間,同時他們也會經(jīng)常鍛煉身體,守好革命的本錢。
博士生們也會經(jīng)常鍛煉身體,守好革命的本錢。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隨后的討論中提到了科學家的精神健康問題。 當米爾斯基問起研究者會不會感到沮喪時,這些年輕的研究者們第一反應(yīng)就是苦笑。 之所以會苦笑,也許是因為實驗室的工作常常需要一個人獨立完成,并且研究者要有不屈不撓和戰(zhàn)勝自我的精神。這是從事其他行業(yè)的人難以體會到的艱辛。 也許,與長時間高強度地工作相比,更難的是 保持平和、與世無爭的心態(tài) 。
諾貝爾獎得主托馬斯·施泰茨認為在研究過程中不要與世隔絕、固步自封,他說: “一個人悶在辦公室里吃飯是不行的。” 和身邊的人多溝通有利于開闊自己的思路。他興致勃勃地談起了他在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研究時,大家每天一起喝下午茶、聊天的經(jīng)歷,他認為這樣的下午茶為他和同事之間提供了很多事交流想法的機會。但各個地方的情況不同,一個學生說他們系也曾建立了一個茶水俱樂部,但是后來因為大家不能定期參與,就不了了之了。 實驗過程變幻莫測,常常會手忙腳亂,要定期抽出時間實在很難。

在研究過程中不要與世隔絕、固步自封,要和身邊的人多溝通。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最后,大家把話題轉(zhuǎn)向了科學女性上,那些女科學家是否既能“做得了實驗”,又能“下得了廚房”呢? 參 加會議的男士們認為女性科學家的工作與家庭生活是能夠達到平衡的,只要她們和丈夫協(xié)商好家庭分工就行了 。 而女博士要悲觀得多,在她們看來,同時搞好研究與當好賢妻良母沒那么容易。聽聽這些走在科研路上人的心聲。不論參與者是打算離開科學界,還是立志成為下一個諾獎得主,這樣公開并且批判性的討論都是很有意義的。
排版:昕旸
題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