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uki小柒
編輯:小米
又到了蛇蟲頻繁出沒的炎夏,生活在南方的朋友,可能時常會與這些行蹤不定的冷血獵手“不期而遇”,有時不小心還會被它們“誤傷”——前兩天,浙江金華就有一位年輕姑娘在路邊無意被一條蛇咬傷, 姑娘一把抓住了這條一米多長的“肇事蛇”,拎著它前往醫院就診……
醫院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 圖片來源:金華晚報

姑娘手持活蛇,淡定填病歷。 圖片來源:金華晚報

事件報道后,評論區里眾說紛紜:有人敬佩姑娘“神勇”,有的替她擔心后怕,還有不少網友認為,這樣才是“正確的操作”,只有抓到“肇事蛇”,才能制造出抗體。
其實,蛇咬傷后的應急處理非常重要,方法不當很可能加重傷情 。那么,遭遇蛇咬后真的需要“拎蛇就醫”嗎?人們對于蛇咬傷的處理方式又存在哪些誤區?
為此,我們詳細咨詢了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工作人員、廣州市野生動物應急救護小組成員——張亮,請他來講講 “被蛇咬傷那些事兒” 。
作為有著多年蛇類生態學、野外觀察和鑒定經驗的“專業捕蛇人”,張亮經常為家中有“蛇出沒”的居民排憂解難,并幫助眾網友鑒別公路上壓成“二維碼”的“蛇片兒”。圖片來源:張亮
1遇到“蛇出沒”,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又怎樣避免被它咬傷呢?
張亮:蛇類其實也很怕人,通常只要不去主動招惹,它們是不會發起攻擊的。很多咬傷都是在人們不小心踩到蛇,或捕捉蛇的時候發生的。
受到驚嚇“虛張聲勢”的三索錦蛇(無毒)。圖片來源:張亮
野外活動時盡量 結伴同行 ,不要穿短褲、拖鞋在植被較多或靠近水源的地方行走。遇到了蛇應該 盡快回避 ,就算無意刺激到蛇,也不要去與它搏斗,而是盡可能跑遠,蛇可能會追上幾米但不會一直追下去。
如果是在室內遇到蛇,應迅速離開房間關好門窗,撥打110報警或當地野生動物保護辦電話, 尋求專業幫助 ,盡量不要自己處理。
2如果不小心被蛇咬傷,
應該怎樣正確處理傷口?
口吸、火燒、捆扎、刀割之類的方 法
可取嗎?
張亮:首先,不能用手使勁擠壓傷口,這樣不僅不能擠出毒液還會加速毒液吸收。 可以使用火罐之類的負壓裝置來吸出毒液,不到緊急情況不推薦采用口吸毒液的方式。 因為如果嘴唇或口腔中有創口,吮吸后會加快毒液吸收。火燒傷口也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會加快傷口組織壞死。
可以借助負壓設備“吸毒”,但不推薦用火燒的方式處理傷口。示意圖:張亮提供(昕旸制圖)
捆扎傷口的方法在很多年前被提出,但經過后來更多的研究案例顯示,結扎并不能對蛇傷急救起到作用。不僅如此,過度結扎帶來的局部腫脹還會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蛇毒吸收,反而中毒更快更重、傷肢壞死潰瘍增加。因此, 禁止局部結扎 已經成為目前的主流觀點。
另外, 刀割的方法也不適用于所有咬傷。 如果被五步蛇、原矛頭蝮咬傷的時是禁止開創的。它們的毒液屬于血循毒,會溶解 人的血小板,切口過大會造成流血不止,引起二次傷害。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傳說中的“五步蛇”,分布在我國南方多省,棲息在300~800米的山谷溪澗附近,它的毒液屬于“血循毒”,被咬傷后會出血不止。圖片來源:張亮
一旦被蛇咬傷,首先要是保持鎮定,不要到處跑動。 立即用凈水、飲料或甚至尿液沖洗傷口內外,有條件時可用碘酒、消毒酒精進行清創,并用干凈的紙巾手帕吸凈滲液,簡單處理之后要馬上去附近醫院就醫。
3如果不了解“肇事蛇”出身,
需要像這位勇敢的“姑娘”一樣,
帶上它去醫院嗎?
張亮: 哈哈,這位姑娘確實厲害!不過如果不具備專業的捕蛇技巧和裝備的話,還是不建議徒手抓蛇的。這次還好只是一條無毒的赤鏈蛇,如果真的遇到毒蛇,捕捉和攜帶過程中很可能再次被咬傷,造成二次傷害,加重傷情。
最好的方式是盡可能 記住“肇事蛇”的特征或給 “肇事蛇”拍照,交給醫生或專業人士鑒 別 。 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也可以將蛇打死后帶回,盡量避免徒手捕捉活蛇。
具備專業技能的張亮演示捕蛇過程。圖片來源:張亮
4有人提到只有捉到活蛇
才能制造血清救人,
抗蛇毒血清真的是用“當事蛇”的
毒液制造出的嗎?
張亮: 這也是一個誤解,蛇毒血清的制作需要花很長的時間, 在醫院中注射的抗蛇毒血清都是已經制備好的, 并不是用“當事蛇”的毒液制造的。 而且,相同類型的蛇毒可以使用同一種血清,也不盡然必須一一對應——如抗蝮蛇毒血清對于蝮蛇、原矛頭蝮、竹葉青蛇、烙鐵頭蛇咬傷都有效果。
不同類型毒蛇的抗蛇毒血清成品。 圖片來源:張亮
此外,毒蛇咬人后的傷情與毒性強弱和排毒情況有關,各有差別,所以被毒蛇咬傷也不等于必然中毒,即使中毒,也有輕有重。 治療蛇傷的醫院和醫生必須具備辨別常見毒蛇的能力,不然濫用血清會引起過敏。 現在一些國際上的意見是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注射血清,否則有時引起的過敏反應比蛇毒本身還要嚴重。
其實,人們對于蛇類有著很多誤解。蛇作為生態系統食物鏈的中間環節,在物質轉化的能量流動循環中占不可缺少的位置,它們也有著奇特多姿的外觀和重要的生態學意義。與其對蛇類過度恐懼甚至主動傷害它們,不如拋開偏見,與它們和平共處。
作者名片
排版:昕旸
題圖來源:金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