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laire L. Evans
編輯:歡
基于科學內容的交談,總會顯得格外吃力。
科學問題的復雜性使得交談無比沉悶,過多的科學術語使得外行一頭霧水, 相對簡潔的描述又會引起科學界里批評家的無情指摘;科學話題總是冷冰冰的,很難激發人們的熱情;若是加入生活化的比喻,那些極端的學究又會苛責比喻不夠嚴謹。
總之,無論出現任何原因,都會使得對話無法繼續。
交談的場面之所以如此窘迫,其原因卻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 用通俗優美詩化的語言很難呈現自然界中一個客觀存在的概念,尤其是當你對此概念有了充分科學的認識后 。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然而,還是有些人能夠擔此重任的,他們能夠將一些不可見的科學現象解釋給公眾聽。 這些人天生具有兩套語言系統。 科學家卡爾•薩根、尼爾•德格拉斯•泰森、E•O•威爾遜是這樣的人;科普作家娜塔莉亞•安吉爾、大衛•愛登堡、雷切爾•卡森、布萊恩•格林是這樣的人;還有一些電視制作人、導演、紀實小說家和公共演說家也是這樣的人。
他們是思維的使者,能夠將復雜的科學概念清晰的解釋給公眾,有時僅僅通過講述一個故事而已。
這一能力似乎是上天對這些人的眷顧,讓他們能夠駕馭兩種思維。 在腦中他們擁有堅實的科學知識,而付諸紙上時卻也能妙筆生花。 只是他們并非任何時候都能如此優雅的展示科學內容,正如卡爾•薩根在他書里所寫“如果要從零起點學習制作蘋果派,你需要對宇宙有一些了解。”這句話讀起來甚是可笑,將一幅龐大的宇宙畫卷做了如此形容的確有些費解。但是,薩根這樣引入科學問題卻也有他的原因,只是略顯荒謬而已。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科學本身就是雄偉的,有志之士徜徉其中想去了解宇宙的全部。但是,這似乎只是一個妄想,它需要所有的男女不停的投身科學事業,僅靠幾個人是絕不可能完成宏愿的。然而,即便如此,我們卻也難以窺見終極目標。問題環環相扣,想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不得不提出另一個問題,如此往復。
也許,巨人的肩膀會為我們提供一條捷徑,但是巨人們也像俄羅斯套娃般層出不窮 。 事實上,當我們真正投身科學之中時才會發現,我們知道的越多也正意味著我們不知道的越多。想要了解宇宙的全部幾乎無望,因為問題永無止境。
對于一些科學家來說,暢游于問題的海洋無疑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情。他們在觀察現象和建立理論中尋找著平衡,抽象化的概念是他們定義自然、客觀宇宙和數學現象最好的方法。他們能夠感受概念呈現出來的優雅。然而,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抽象化的概念幾乎就是地獄 , 因此描述一個概念時的語言變得至關重要。
作為讀者,我們真正想聽的是貫穿始終的 故事 ;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引起 共鳴 的點;我們希望那些抽象的概念可以通過 比喻、圖像 來呈現。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最易被大眾接受的科學知識正是由這些修辭所塑造的。
曾幾何時,當那幫天文系的學生正在為宇宙的膨脹模型苦惱時,天文學家的一個簡單比喻就將他們拯救了。 宇宙膨脹的圖像就如同一個正在充氣的氣球,而宇宙中星羅分布的天體就是氣球表面上的點。 當確定氣球表上的某一個點時,隨著氣球的膨脹,上面其他的點都在遠離這一點,并且距離越遠的點離開的速度越快。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比喻,將天文學課本中的許多概念解釋的一清二楚,并且這一比喻如此精妙。這就是比喻的魔力,它能夠將雜亂的物理現象用圖像的形式清晰呈現;它能夠將深奧的抽象概念轉化成我們手中可見的模型。
正如這個比喻,好的科學表述可以將復雜的概念簡化,它將人們放眼整個宇宙的目光拉回,而僅僅聚焦在手中的氣球上。 宇宙之于薩根而言,就如同一個中世紀的國王在餐桌前等著蘋果派。
排版: 昕旸
題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