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克 · 佩吉爾

編輯:nopanic

20 萬年前,人類出現在地球上。 在此之前,傳統基因的演化已經存在了 38 億年。隨著人類這一物種的產生,一種全新的演化方式也隨之而來,那就是 思想的演化 。這確實是一種獨特的演化,新思想不斷涌現,從一個想法跳躍到另一個想法,并且不需要基因的參與。

在思想水平上,所有人類都可以快速適應新變化,而不需要經過基因變異。此外,思想可以累積,不同思想一點點累積起來便有了文化適應。復雜的文化隨之形成,并以一種比基因演化速度快得多的方式引起一次次的重大變革,令人目不暇接。

這種思想演化以及文化適應從何而來?它來自于一種地球上任何其它物種都不具備的能力: 社會學習能力 。這種獨特的能力使得人可以在眾多可能性中選擇最好的那一種,然后再適應并加以改進。

圖片來源:pixabay

社會學習在思想演化中所起的作用,與自然選擇在基因演化中所發揮的作用類似。

自然選擇可以在眾多的基因變異可能性中選出最好的一種,社會學習也一樣。它在無數可能的想法中進行篩選,挑出最好的延續下去。 人們模仿那些成功人士、學習好的想法、并且試著改進,社會學習便是以這樣的方式推動了思想的演化。

社會學習讓我們變成模仿者

而不是創新者

人類演化成了社會學習者,然而身為學習者,便意味著我們并不如自己想象得那樣聰明。每個人都可以觀察其他人的行為,一旦有創新出現,人們可以立刻選擇其中最好的進行學習,無需自己經歷整個創新過程。

誰會不這么做呢?創新是困難的,它需要時間、精力以及無數艱苦的付出。此間的許多努力可能都是白費力氣。作為一個觀察學習者則容易得多,在蕓蕓眾生中 選擇最優秀的人去模仿 ,這種方法最是省時省力。

社會學習能力是一切文化適應過程的基礎,但也使人類演化成了擅長模仿而不是創新的種族。

圖片來源:pexels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我們很可能被強大的自然選擇力量塑造成了學習者、跟隨者,而不是創新者。這結論聽起來有點兒像是對人類智慧的褻瀆??墒窍胍幌?,有多少人有過能夠改變人類的想法?退一步說,有多少人對自己周圍的人產生了影響、讓身邊的人愿意效仿自己的想法呢?

我們并不需要那么多創新者

從某個角度看來,人類的演化就是人類社會從小變大的過程。社會成員多了,社會需要的創新者反而不用那么多了。要生存發展,一個 10 名成員的部落需要 1 個創新者,一個 1000 名成員的部落也只需要 1 個創新者。形象來說,創新思想好比語言: 10 個人能用,10 萬人也能用,而且用起來同樣方便。

在信息時代,世界上每個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一點點的創新就可以傳播得很遠。人類也因此越來越不創新。

圖片來源:pixabay

對于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的答案,你都能了然于胸嗎?買哪棟房子,買哪款車,跟誰結婚,找什么工作?大部分人都做著和別人一樣的事情。這似乎產生了一個悖論: 在這樣的演化歷程中,人類變得越來越沒有創新能力;然而,我們卻需要愈加創新,才能在蕓蕓眾生中求得生存。

創新思想從何而來

那么,思想是如何產生的呢?

前面說過,思想演化的機制類似于基因演化,社會學習在此思想演化的過程中扮演了與自然選擇類似的角色,從各種思想中選擇最優秀的那個 “繁衍” 下去。但是,作為分母的這一大批思想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圖片來源:pixabay

讓我們再次借用基因演化的概念。我們都知道,自然選擇是基于基因突變的,將這一思路移植過來便可以發現,思想的產生也同樣依賴于隨機突變的過程。 這可能很難讓人接受——那么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都只是隨機出現的東西而已嗎?

但是想想這個問題:如果穿越回人類文明發展初期,設計一個全新的工具(比如說斧子或者長矛)的任務落到了你的肩上,你真的能知道應該怎么做嗎?想想你從沒見過斧頭這種東西,那要做成什么材質、什么形狀的才省力又合用?長矛又得設計成什么樣才能扔得更遠呢?恐怕很多人都會無從下手吧。

圖片來源:pixabay

在這種探索中,嘗試各種可能性、看看哪種方法適合實際環境是最務實有效的做法,而這一過程,不正是與基于隨機突變的自然選擇過程相類似么?

基因永遠不知道應當如何創造出適合環境的突變,因為它們無法預測環境改變的和世界發展的方向。從某種意義看來,我們也一樣。人腦中負責產生念頭的“創新程序”無法預知人類的未來。 探索未知領域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隨機做出嘗試,在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對環境的理解。 隨機選擇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各種新鮮念頭都是思維隨機過程的產物。

對我們來說,并不用去多做思考,各種各樣的想法好像就突然出現在腦海中了,但在這背后是否有著更復雜的機制呢?

很可能腦中的神經元總是不甘寂寞地嘗試各種未知區域、試圖建立新的聯系,于是我們的大腦便在意識表層之下不斷地制造新想法。但在無意識層面一定存在某種檢驗這些想法的機制, 在一系列隨機產生的想法經過分類篩選之后,最終形成的清晰有條理的想法才會進入到意識層面 ,被人類感知到,這才點亮了那一個小燈泡。

圖片來源:pixabay

波普爾說過,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重要之處在于 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檢驗各種假設,而不用真的親自去試驗它們并承受失敗 。即使是那些有著卓越思想的偉大人物,他們孕育出偉大思想的幾率也并不比常人高多少。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著名的話: “我并不比普通人聰明。我只是更加好奇而已。”

圖片來源:pixabay

好奇是什么?

也許,好奇只是意味著不放過腦海中閃現的每一種可能性,積極地對其進行嘗試而已。也許愛因斯坦腦海中的想法和大家的一樣隨機而零亂,但他將這些想法堅持下來了。

因此,每個人都有某種小小的可能性成為愛因斯坦。在億萬人群中,按幾率來說,也一定會有下一個愛因斯坦出現。偉大人物的誕生,可能只是因為幸運而已。

 

 

創新難?學習讓我們變成模仿者,還是創新者?

圖文簡介

這種思想演化以及文化適應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