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緒箕與人類現代航空航天史幾乎同齡,中國人的飛天夢伴隨他整整一個百年,起起落落,終得一圓。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張杰曾這樣評價他的老前輩:眼不花耳不聾,百歲了還在堅持做創新研究。他本身就是一部歷史,一部“濃縮的航空航天發展史”。
1914年1月5日,范緒箕出生于北京。1935年,他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畢業后赴美留學。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與錢學森一同師從杰出航空科學家馮·卡門教授。在國家最艱難的階段,范緒箕回國,回國后,除在航空研究所工作外,還先后在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任教。
我國的航空教育起步于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上海的交通大學都設立了航空系,但仍不能滿足航空發展的需要。1945年,范緒箕再次受聘為浙江大學教授,創建了浙江大學航空系。他長期致力于航空事業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主持設計、組織施工建成了浙江大學3英尺低速風洞,南京航空學院亞、跨、超音速風洞和熱應力模擬試驗設備。并且主持研制了中國第一架靶機,對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現代社會無人駕駛飛機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實早在1958年,范緒箕就提出了研制無人駕駛飛機的構想。2012年中國珠海航展上,中國的各種無人機引人注目,范緒箕也到了現場。看著當年的夢想真真切切地實現了,范緒箕說:“這是我一生的理想之一,我非常高興地看到理想在變成現實。”
范緒箕除了是我國空氣動力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還是航空教育的重要奠基人。1979年,范緒箕調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第二年任校長。在上海交大任領導職位的5年里,他打破了當時只派進修教師的方式,頂住巨大的壓力從畢業生中選派了38個學生到美國讀研究生;他積極倡導導師制,給予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好的成才舞臺。而且,每次范緒箕自己出國訪學時,看到美國大學里實驗室的先進設備,常常自己出錢買回來。很多設備并不便宜,他就犧牲自己在生活上的開銷。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事實上,范緒箕退居二線后,他也從未駛離追夢圓夢的人生航程。飛天夢,對范緒箕而言,永遠是“進行時”。他直言,“不能老跟著別人屁股后面,要趕快走到前沿去,實現空天強國的夢。”
2015年11月21日范緒箕在上海逝世,享年102歲。以百歲的高齡,見證了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范緒箕“本人即為傳奇”。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