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浩瀚無邊,看似靜謐安詳,而事實上,宇宙空間潛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乃至危機。以太陽系為例,里面除了我們熟知的八大行星以外,還有諸多小天體。小天體除了長相千奇百怪之外,還有很多有意思之處。比如,它們會不會和地球“親密接觸”?如何防范它們撞擊地球呢?

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以太陽為中心在橢圓軌道上轉圈,其根本原因是力的作用。比如,太陽與地球之間存在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這個力對太陽沒有太大影響,卻足以把地球吸到太陽身邊。地球之所以沒有被太陽吸走,是因為它繞著太陽旋轉時,形成了離心力,跟自身引力加起來,就與太陽的引力達到平衡。于是,地球可以在數億年間穩定地繞著太陽轉。

作為質量和體積更加不起眼的太陽系小天體,它們大多數會和八大行星一樣,在橢圓軌道上圍繞著太陽轉。但并不是所有的小天體都會在橢圓軌道上一直循規蹈矩運行,如果主帶小行星們發生碰撞,那么橢圓軌道就無法維持原樣。如果一些小行星在運行中離大行星太近,還會受到強烈的引力攝動,其坐標、速度或軌道等要素也會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很可能被大行星俘獲,進而成為大行星的衛星,甚至也有可能被甩到以太陽為中心的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上,最后飛出太陽系。

小行星如果偏離軌道,則很可能打亂原本的平衡,如果一顆小行星被證實將要撞地球,人們該如何應對呢?科學家提出了許多方案使小行星偏離軌道,或者將其碎裂成不會造成威脅的殘塊,消除它們對地球的危害。此外,還有動能撞擊、引力牽引、太陽帆等使小行星改道的方法等。

那么,在哪里攔截小行星合適呢?

當小行星軌道確定以后,可以選擇合適的攔截點將它擊碎,以確保其在落地前燒蝕殆盡。攔截點的距離一般取決于選用攔截的工具以及小行星本身的質量和成分情況,如果小行星密度較小且不堅固,可以等它靠近些再擊碎;如果它比較結實,則需要盡量遠距離攔截,必要時組織二次或多次打擊。一般攔截點為距地面二、三百公里的高度,一百公里是最晚的攔截點,高度再低攔截難度和摧毀風險則比較大。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小行星是否有可能撞擊地球?

圖文簡介

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以太陽為中心在橢圓軌道上轉圈,其根本原因是力的作用。比如,太陽與地球之間存在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這個力對太陽沒有太大影響,卻足以把地球吸到太陽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