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女性,幾乎終身與病痛相伴相隨,為了深愛的祖國,為了鐘情的事業,傾盡了畢生的才智和心血,無怨無悔。她就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我國表面物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謝希德。

謝希德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小時候最愛逗留的地方就是父親的書房,里邊的書不管是否看得懂,她都愛翻開來讀一讀。越看,她知識越長進;越看,她求知的興趣就越濃。因此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學習基礎。高中畢業后她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大學,但是天有不測風云,也就是在這時,股關節結核“找上”了她。在上個世紀30年代,結核病猶如今天的癌癥,往往被認為是一種不治之癥。謝希德不得不休學。在臥床治病期間,她自學了大學英文、數學。4年后,她頑強地戰勝了疾病,在經歷了3次高考之后,終于踏進了大學的殿堂,考入廈門大學。1947年,畢業后的謝希德順利考入美國史密斯女子文理學院攻讀碩士,兩年后又考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

歷經輾轉曲折,謝希德和丈夫曹欽天回到了祖國。回國后,謝希德來到了復旦大學物理系,那時的高校物理學教材多使用前蘇聯的教材。在謝希德看來,這些教材已不能適應當時教學的需要。于是,從1952年到1956年,她先后主講6門基礎課和專業課,且都編寫了教材和講義。在她的努力下,復旦大學于1955年開設了固體物理專門化,致力于半導體物理的發展。1960~1962年間,她同方俊鑫合作,編寫了《固體物理學》(上、下冊)一書,深受國內各大學師生歡迎。80年代,這部書重新修訂,謝希德增寫了《非晶態物質》一章,保持原書特色,既系統講述本學科的基礎內容,又介紹各主要分支的發展概況。1988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優秀教材。

在科研方面,她也是白手起家,于1958年創辦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并任副所長(1958~1966)。在她精心指導和組織下,堅持應用技術和基礎研究并重,為上海半導體工業發展和基礎研究創建了必要的條件,培養了一支隊伍。當時實驗技術人員非常缺乏,為此她建立了上海技術物理中專,培養實驗員,后來這批人都補齊了大學課程,成為得力的科技人才。

帶著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1983年,她出任復旦大學校長,她的為師之道讓很多學生今生難忘。一個小細節讓復旦大學物理系的一位年輕教授至今猶記。當年他在博士論文中對自己的研究項目用了“首創性”三字加以形容,謝希德在這三個字下重重畫線,并寫下:“是否具有首創性,應由別人來說……”治學之嚴謹求真,令學生終生銘記。

2000年3月4日,謝希德在上海逝世,但她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嚴謹求真的治學作風,謙遜好學的品格,誨人不倦的精神,深厚廣博的知識,都令人銘記。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謝希德:我國半導體事業的奠基人

圖文簡介

有一位女性,幾乎終身與病痛相伴相隨,為了深愛的祖國,為了鐘情的事業,傾盡了畢生的才智和心血,無怨無悔。她就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謝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