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黃河之畔,足跡卻已遍布華夏大地。從南到北、從森林到海岸,到處都有他參與規劃、指揮、指導的重大項目。王夢恕的人生成長與中國鐵路的建設和發展密不可分。
1938年,王夢恕出生于河南省溫縣。初中畢業后考進天津鐵路工程學校學習;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就以實習生的身份參加了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1956年王夢恕又考入唐山鐵道學院,1964年他從該院橋隧系隧道工程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被分配到鐵道部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施工處任專題組長,參加北京地鐵線路的建設。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國家著名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王夢恕面對過我國隧道最多,發展最快,穿越地質最復雜的情況,他的一生有兩個夢:一是我國鐵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二是我國隧道要成為世界第一。為了實現這兩個心愿,從事鐵路和隧道工作40多年來,他歷經了無數次人生抉擇。
1981年,我國在京廣線建設全國最長的雙線電氣化鐵路大瑤山隧道,該隧道全長14.295公里,采用人力和小型機械開挖巖體……這些在國內史無前例。時任鐵道部隧道局科研所總工程師的他,帶著24名技術人員組成的科技攻關組,創新采用國際上一種尚未成熟的新奧法施工理論,設計了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新方法、新結構、新儀器,其深孔光面爆破、噴錨支護和監控量測等成套自主創新技術成果,使大瑤山隧道工程實現了大斷面快速安全施工,將工期從8年減少到6年半,10項配套技術、42項技術難點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大瑤山隧道修建新技術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縱觀王夢恕的經歷,他有很多“開創”和“首次”。從大瑤山隧道到秦嶺隧道,再到北京等城市地鐵,以及過江海底隧道的建設,王夢恕的創新業績越來越多,夢想也越來越多,責任也越來越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他還是一個稱職的“地下工作者”。直到去世前,他依然堅守在工程施工的一線。他說“我的生活很簡單,帶學生,隧道、地鐵、鐵路、水利好多工程在肩上,一年當中我只有100多天在北京,200多天在工地上。”
面對工程,他的理念是:做工程,就是要給子孫后代留下遺產,不要留下遺憾和災難。而對于育人,他用“忠孝仁義做人,求真務實做事”要求自己和青年一代。作為高校教師,王夢恕對學生提出了“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論”這三個基本要求,強調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按照這樣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式,王夢恕培養出了百余名品學兼優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為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輸送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2018年9月20日,王夢恕在北京逝世,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的隧道建設事業,更為年輕一代樹立了人格榜樣和精神豐碑。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