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劉丫)日前,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在京舉辦,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頂尖科學家齊聚一堂,圍繞醫學與健康、農業與食品安全、環境科學等話題,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動期間,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院長沈中陽接受記者采訪,就肝移植領域相關問題進行解讀。
沈中陽從事肝移植臨床和研究25年,在我國臨床肝移植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拓性工作。“當各種急性或慢性肝病用其他內外科方法無法治愈,預計在短期內無法避免死亡的患者,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肝移植手術。”沈中陽說道。
1994年,沈中陽主持完成我國第一例長期存活的肝臟移植手術,創造了當時肝移植的最長生存(11年)紀錄。在成績的背后,是一位兢兢業業的醫生用自己大量的時間精力,換取了患者更長的壽命,沈中陽說移植醫生很辛苦,他多年前曾經做過最長一臺肝移植手術,整整用了27個小時。
大多數肝病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不解決乙肝復發的問題,即使進行了肝移植手術,還會有復發的風險。為此,沈中陽率先制定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預防肝移植術后乙肝復發聯合用藥方案,并牽頭制定了全國指南,解決了我國肝移植發展的主要難題。“預防乙肝復發,需要大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過去,乙肝免疫球蛋白提純困難,價格昂貴。”沈中陽說,我國目前有相關企業可以生產免疫球蛋白,再結合臨床技術的突破,才使中國的肝移植術后乙肝復發預防方案被全球接受,五年復發率降低到百分之五以下。
雖然目前肝臟移植在器官保存、手術技術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可有效地改善肝病患者的預后,但仍面臨著一些難題。沈中陽表示,“如何解決供體來源問題,是否可以異種移植?如何解決術后免疫排斥問題,怎樣獲得免疫耐受?如何控制原發病復發問題?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在此,我也呼吁大家正確看待器官移植,從而提高早期治療比例及器官捐獻數量。”
沈中陽不僅奮斗在肝移植臨床和科研一線,還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器官移植醫學人才。他說,器官移植是一項綜合性技術,醫生一定要全面掌握各類技術知識,不斷學習,在技術上與時代同步;同時,器官移植醫生也十分辛苦,每臺手術少則幾小時,多則十幾甚至二十小時,而且,器官捐獻數量遠遠達不到等待進行移植的患者數量,而器官保存時間又很短,這都需要醫生不辭辛苦,以崇高的醫德修養,爭分奪秒積極救治患者。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