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惠1931年出生,祖籍遼寧省開原縣。1950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1958年赴莫斯科大學生物土壤系留學,1962年獲生物學土壤專業副博士學位后回國繼續任教。
1973年,辛德惠響應國家號召,與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另幾位教師共同組成鹽堿土改良研究組,來到了河北曲周縣鹽堿最厲害的張莊村,開始了他一生為之嘔心瀝血的黃淮海平原鹽漬化低產地區綜合治理與農業綜合發展的事業。老師們挽著褲腿,背著行李,趟著泥水進了村。他們和村民住在一個院子,一個鍋里吃飯,一個土炕睡覺。
當時的治堿小組挑選了張莊村南80畝鹽堿最為嚴重的“刮金板”作為試驗區,這塊地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也是村民刮鹽土熬鹽的地方。在炎熱的酷夏,他們在試驗地測水文、查地質、挖井開溝,辛德惠曬得脊梁上起了血泡。
他在艱苦的條件下,深入田間調查,積累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總結國內外治堿的經驗教訓,提出“半干旱半濕潤季風區存在一個獨立的旱澇堿咸的自然經營和生態系統”理論,最終制定了“淺井深溝為主體工程的井溝結合、農林水并舉”的總體規劃。
歷經十幾年的拼搏奮戰,曲周縣鹽堿地面積減少了近七成,糧食畝產提高400多公斤。1993年,“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開發”項目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曲周千年堿灘的歷史從此改寫。
在幾十年的鹽堿土改良研究過程中,辛德惠一直在低產、貧困、落后的地區工作,積勞成疾,在1986年底突發嚴重心臟病,經搶救脫險。但他仍然以樂觀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斗爭,堅持不懈地忘我工作。1999年5月27日,辛德惠在考察途中,又因突發心臟病而逝世。他以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信念:“為了未來事業,竭盡余力,死而后已”。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