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曾用“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來贊美天上絢爛的彩霞。后來,詩中的“丹霞”一詞被用來命名一種由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組成的獨特地貌景觀——丹霞地貌。作為它的發現者,我國著名礦床學家馮景蘭功不可沒。1928年,馮景蘭在我國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廣泛的第三紀紅色砂礫巖層,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巖層命名為丹霞層。作為我國礦床學重要奠基人之一,馮景蘭終生獻身于祖國的地質教育和礦產地質勘查事業。

馮景蘭出生于河南省唐河縣。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后又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在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學習礦山地質,1921年又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礦床學、巖石學和地文學。在外求學的馮景蘭很是牽掛祖國,取得碩士學位的當年就回到祖國,并為我國的地質學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1923-1927年,馮景蘭在擔任河南中州大學的教學工作期間,還研究了開封附近的沙丘,自此與黃河治理和開發結下不解之緣。1927年,馮景蘭還到河北昌平黑山寨分水嶺調查金礦地質,這是我國最早進行的現代礦床地質工作之一。后來,馮景蘭又擔任兩廣地質調查所技正,先后和同事一起調查廣九鐵路沿線地質、粵北地質礦產沿線地質礦產綜合考察工作,對粵北的地形、地層、構造和礦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并發現了“丹霞地貌”的存在。

兩廣考察研究結束后,1929-1937年,馮景蘭還考察了遼、陜、晉、魯等地,對這些地區的地質構造、鐵礦和金礦的形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現在中國地質博物館里還保存著1934年馮景蘭采集捐贈的金礦石和云母礦標本。

除去潛心對國內的地質進行調查,馮景蘭還注意科學普及工作。早在30年代,他就發表了工業小叢書《探礦》,其目的便是普及近代礦產勘查知識、原理和方法。50年代又發表了《中國的礦產資源》一文,更體現了馮景蘭希望多數人了解和關心我國的礦產資源問題。從事地質教育工作50余年,馮景蘭還為我國培育了幾代地質人才。

“深感東風暖,喜見桃李芳;大好形勢下,衰老也堅強。”這是馮景蘭寫下的詩句,體現出了他作為一名中國人對祖國深深的愛,也是他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殷切期盼。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中國丹霞”的發現者——馮景蘭

圖文簡介

曹丕曾用“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來贊美天上絢爛的彩霞。后來,詩中的“丹霞”一詞被用來命名一種由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組成的獨特地貌景觀——丹霞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