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佩章曾這樣寫道:“人總是要死的,一個科學家最大的幸福是能給社會、人類做出些貢獻。科學家要有創新,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有一顆熱愛科學的心,才能選準方向,堅持下去。”言為心聲,作為中國色譜學開創者的盧佩章已經用他的一生踐行了這句話,永遠熱愛科學,為祖國和色譜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925年10月盧佩章生于杭州。1948年畢業于同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同年在同濟大學化學系任教,1949年9月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在工作中,他兢兢業業,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并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作為中國色譜學之父,盧佩章為我國的氣相色譜研究畫上了第一道顏色。色譜是一種物理化學分析方法,在工農業生產、進出口貿易、國防、科研、醫學、生物制藥、基因分析學科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氣相色譜研究還是空白。1953年,盧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組設計出了我國第一臺體積色譜儀,使分析石油樣品的速度由原來的30多小時縮短到不到1小時。
盧佩章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還注重人才的培養。改革開放后,盧佩章重點轉向研究生的培養。作為我國第一批培養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導師,自1978年以來,他先后培養了博士生12名、碩士生16名,其中7名已是博士生導師,1名為研究室主任。在培養年輕人才時,盧佩章不僅注重培養他們嚴謹的學術思想和創新精神,更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意識。他常說:“科學家應該有一顆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心,我不相信一個追求個人名利的人,能在科學上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盧佩章的一生,他使我國色譜科學的發展從無到有,研究色譜分析半個多世紀,更是獲得成果無數。無論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還是專注科研的精神都值得被銘記。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