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除了需要葉片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還需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礦質營養。植物需要的礦質元素種類非常多,包括氮、磷、鉀、鐵、銅、硼、鋅等大量元素。因此,在農業生產上為了滿足作物對礦質營養的需要,我們需要經常對它們施肥。

為什么要施肥?

土壤中包含的礦質元素都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一旦缺乏礦質元素,植物就會出現相應的缺素癥狀,從而導致減產,如水稻缺鉀葉片常發生褐斑病,油菜缺硼則會出現“花而不實”的癥狀。

為什么要合理施肥?

在農業生產中,由于土壤中的礦質元素不斷被各種農作物吸收,因而土壤養分會逐漸不足。為了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則需要對農作物進行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指根據礦質元素對農作物所起的生理作用,結合不同農作物的需肥規律和特點,適時、適量施肥,達到“少肥高效”的科學施肥方法。

合理施肥一方面能確保作物的正常生長,既不會因某種元素過少而出現“缺素癥”,也不會因過量施肥而出現“燒苗”的現象。另一方面合理施肥還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確保作物品質,從而滿足人們更高的需求。

合理施肥能高效提高作物產量,例如合理施用氮肥能顯著擴大種植作物的葉片面積,可延長葉片壽命,增加葉綠素含量。同時,合理施用氮肥也能夠延長葉片光合時間,提高光合強度,增加光合產物的積累。而合理施用磷肥、鉀肥還能使輸入果實、種子、根、莖等器官的有機物量增多,進而增加產量。此外,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秸稈、糞尿等),并經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后,不僅可以釋放出各種礦質養分供作物吸收、利用,還能釋放出二氧化碳保障作物的碳素持續供應,促進光合作用,提高產量。同時,合理施用有機肥料還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水分、溫度、氣體狀況,利于根系的生長和吸收,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加速有機物的分解,形成良性循環。

如何做到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一項涉及面廣、技術性強的農業增產措施,除了前面提到的適量施肥以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根據各類作物的需肥特性合理施肥

不同的作物對養分需要的種類、數量均有所不同,需要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而定。例如甜菜、煙草、薯類、甘蔗、麻等屬于“喜鉀作物”,根據土壤的鉀肥狀況,應特別注意鉀肥的施用量。還有許多糧食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糜子、高粱、谷子等,需少磷、鉀而多氮,應根據土壤條件,以施氮肥為主,配施磷、鉀肥。豆科作物則需要較多的磷、鉀肥,因其根部常有根瘤菌固氮,氮肥要求相對較少,可以少施氮肥。

2.根據當地土壤肥力因地施肥

“測土配方施肥法”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合理施肥方法,具體步驟包括:采集土樣、土壤化驗、確定配方、按方施肥、田間監測、修訂配方等。根據土壤缺什么,確定補什么,選擇切實可行的施肥方法和農藝措施,以發揮肥料最大增產作用。

3.根據作物各生長期營養特性適時施肥

不同生長時期的同一作物對養分的吸收數量、比例也不盡相同。為了節約用肥和提高肥效,我們應該通過對施肥關鍵時期的準確把握,從而發揮最佳肥效。例如小麥的拔節期、棉花的花鈴期都是追施氮肥的關鍵時期,可以獲得良好增產效果。

4.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配合施用

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是兩類不同性質的肥料,兩者配合施用能取長補短、充分發揮整體肥效。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在農業生產中為何要對農作物合理施肥?

圖文簡介

在農業生產中,由于土壤中的礦質元素不斷被各種農作物吸收,因而土壤養分會逐漸不足。為了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則需要對農作物進行合理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