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第一艘,也是世界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于2012年退役以來,時光已悄然過去接近整整六年。但事實是,“企業”號核航母迄今仍舊停放在新港造船廠的船塢內,和她六年前退出現役時沒有太大差別。

  而在同期,美國海軍向國會提交的報告更是顯示,拆解這一艘核航母所需的資金可能多達十五億美元,耗時更至少長達數年。要知道“大E”(企業號核航母的昵稱)從開工到服役也不過三年有余,拆解她為什么要用一整個十年,更耗費如此巨資?

  圖為現在仍被擱置在新港造船廠的“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大大的E字母是其標志性特征。(來源:美國海軍)

  得不償失:老舊航母的拆解和回收

  一般來說,老舊艦船在退役之后,最常見的命運就是被拆解回爐,化為廢金屬回收再利用。這聽上去既能回收成本,還顯得很環保——但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視軍艦的拆解為燙手山芋,要么是不愿意拆解,要么就是將拆解工作轉移到第三國進行。

  而在航母這一特殊艦種上,“不愿拆解”的意愿就顯得更明顯了。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發達國家的人工費用昂貴,回收得到的材料價值還無法抵充拆解航母所需的人工成本;其二,航母本身在建造時常常需要各種有毒有害的材料(如石棉、放射性材料、有毒燃油滑油),如何在不傷害拆解工人身體安全的前提下將其無害化處理,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

  比方說,法國“克萊蒙梭”號航母在退役十多年之后一直沒能拆解,這其中的原因便是該艦含有多達700噸致癌的石棉(隔熱材料)。最后,法國人為其掏了額外的拆船費,才在愛爾蘭解決了這大麻煩。

圖為銹跡斑斑抵達最終目的地的“克萊蒙梭”號航母。(來源:BBC)

  當然,對于核航母而言,美國海軍哪怕再有多不情愿,也必須要將其拆解。因為核航母的反應堆可不是什么善茬,一個處置不當不僅是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會演變成令高層“換臺”的政治問題。

  而要想對企業號這樣的核航母開膛破肚,等待核反應堆“冷下來”的過程就必不可少。因此,本文開頭的情況就理所當然:美國海軍需要5年的時間消除反應堆及周邊的放射性標準,在之后才能開始拆解。

  擊沉入海:航母大國的選擇

  相比現在就已經確定要全部“善終”拆解成廢鋼鐵的核航母而言,美國海軍曾經擁有的常規動力航母的最終命運顯然要“坎坷”不少。

  確切地說,為確定艦炮、導彈、魚雷乃至航空炸彈、空射導彈,甚至是核武器能如何對航母造成毀傷,并使用得到的數據修改今后的航母設計結構,增強其抗打擊能力,美國海軍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先后擊沉了不下十艘航母,其中不乏“美利堅”(CV-66)這樣的常規動力航母巔峰之作。

  當然,這種大手筆也就只有美國用得起:從二戰結束后測試核武器對海軍艦艇毀傷的“十字路口行動”當中使用了“獨立”號輕型航母,以及“薩拉托加”號大型航母就可見一斑。而在2005年耗費4周時間才沉入海中的“美利堅”號常規動力超級航母更因此榮登有史以來被擊沉的最大艦船“寶座”,而前者換來的是美國海軍對核武器的認知,后者則換來了修改福特級核動力航母所需的數據,都可謂是物超所值了。

  航母博物館:萬中無一的歸宿

  有些航母注定長眠深海,也就自然有航母能被保存下來。現存于美國大城市紐約哈德遜河畔的“無畏”號航母博物館便是最為出名的例子。該艦開工于1941年,從1943年服役至1974年,歷經過越戰、“阿波羅”登月計劃等諸多歷史事件,可謂是戰功彪炳。而在今日,它的飛行甲板上也依舊引人注目:諸如SR-71“黑鳥”、“協和”客機、美國航天飛機之類珍品飛機的真身使用“無畏”號航母的甲板為展覽廳,使得它數十年來都能游人如織。

圖為“無畏”號航母博物館。(來源:armchairgeneral)

  但事實上,該艦在退役之初一度也面臨著拆解的命運,是老兵們的努力和游走,以及紐約市方面的出資才讓“無畏”得以保留下來。

  但其它大多數航母可就沒有這么好的契機了:翻修退役航母本身是件燒錢活,維護它們更需要資金,因此,除卻萬中無一的她們之外,絕大多數航母都必須要面臨令人唏噓的命運。

比建航母更難!老舊航母如何退役?

圖文簡介

一般來說,老舊艦船在退役之后,最常見的命運就是被拆解回爐,化為廢金屬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