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是一種自然現象:積雪的山坡上,當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雪崩大致可分為兩類:干雪崩(也叫粉雪崩)和濕雪崩(也叫塊雪崩)。

干雪崩的雪為粉末狀,積雪含水量通常低于1%。干雪崩像流體一樣,這是因為干雪崩夾帶了大量的空氣。這種雪崩擁有很快的速度,甚至在沖下山坡后再沖上對面的山坡。干雪崩是融化的水滲入下層雪中在形成凍結之前或降雪剛剛停止還沒有融化的時候,此時的雪具有又“干”又“粉”的特征。干雪崩對探險者的威脅相對來說比較小。

濕雪崩呈塊狀且大小不一,積雪含水量通常高于1%。濕雪崩也許是最危險的,濕雪崩一般發生于一場降水以后數天,因表面雪層融化又滲入下層雪中并重新凍結,形成了濕雪層,新的濕雪層不容易吸附于密度更小的原有冰雪上,于是便向下滑動,產生雪崩。濕雪崩都是塊狀,且滑落速度較慢,重量大,質地密,因此摧毀力也更強。塊雪崩在滑落過程中會沿途攜帶樹木和巖石,產生更大的雪礫,而且它一旦停止下來會立即凝固,因此,人一旦被卷入塊雪崩中,往往很難展開營救。

雪崩的釋放要經歷三個階段。先是外力因素導致部分雪層剪切斷裂,然后這種初始的斷裂造成周圍雪層的應力重新分布,從而導致周圍雪層的剪切斷裂,最后由于這種微觀非對稱的破壞逐漸積累形成一個宏觀的裂隙,在裂隙點應力的變化使裂隙擴展最終致山坡積雪滑塌。

現在,雪崩已經可以采取人工控制的方法加以預防了。如對一些危險區域發射炮彈,實施爆炸,提前引發積雪還不算多的雪崩,同時如阿爾卑斯山周邊國家、挪威、冰島、日本、美國以及加拿大等國家都在容易發生雪崩的地區成立了監測站,設有專門的監測人員,探察雪崩形成的自然規律并提前預防。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雪崩”是什么

圖文簡介

雪崩是一種自然現象:積雪的山坡上,當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雪崩大致可分為兩類:干雪崩和濕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