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是指兇猛的掠食性鳥類,包括傳統鳥類分類系統中隼形目和鸮形目中的所有種類,其種類豐富,廣泛分布在大江南北。

由于隼形目猛禽大部分在晝間活動,所以又被稱為晝行性猛禽,如金雕、禿鷲、獵隼等;而鸮形目猛禽多在夜間活動,所以又被稱為夜行性猛禽,如雕鸮、長耳鸮、縱紋腹小鸮等(俗稱“貓頭鷹”、“夜貓子”)。隼形目和鸮形目猛禽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猛禽視覺器官發達,能夠在天空翱翔或滑翔,捕食空中、水面或地下活動的獵物;常具有向下彎曲且銳利的喙和爪,翅膀和足強大有力;羽色隨年齡不同而發生改變,大多顏色暗淡,以灰色、褐色、黑色和棕色為主。但猛禽有些部位顏色較為鮮艷,如眼睛虹膜、喙基部蠟膜、足部和爪常為黃色或紅色。

猛禽的飛行能力發達,飛行時沒有聲音,不易被捕食對象發現。體形較大的猛禽可以利用氣流長時間懸停于空中,而體形較小的猛禽則可以通過控制振翅實現短時間懸停,這有助于它們發現和追擊獵物。

雌鳥的體型通常比雄鳥大,幼鳥為晚成鳥。猛禽是食肉性益鳥,少部分食腐,在食物鏈中占據次級消費者以上的頂層位置,密度低而數量少,在維持環境健康、生態平衡、控制鼠害蟲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獵隼的飛行姿態 嚴洪攝

蛇雕 孫利言攝

猛禽因種類眾多、生存環境和形態特征差異較大,所以一般將其分為鷹、雕、鵟、鳶、鷲、鷂、鶚、隼、鸮、鵂鹠等次級生態類群。各類群猛禽體型差異巨大,其中最大的猛禽是安第斯神鷲(康多兀鷲),最小的猛禽是婆羅洲隼,大型猛禽通常指體長超過70厘米,體重超過2千克的猛禽。

鷲有許多種類,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5000米的高原之上,世界各地幾乎均有分布。在我國,鷲主要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遼寧、江蘇、浙江等地。人們常見的4種鷲為禿鷲、兀鷲、胡兀鷲和擬兀鷲。

禿鷲,并非“禿頂”,反之,它的頭上長著許多長而濃密的羽毛,體羽呈黑褐色,但它脖頸上的羽毛卻相對短而薄,與其全身濃厚的羽毛極不相稱,這與其主要以大型動物的尸體為食有關,脖子上的羽毛短而薄可以避免其伸入獵物腹腔進食時,羽毛因沾上血液而打結。

禿鷲 李晉軍攝

雕的體型為中到大型,頭較方,喙較長且粗壯,翅寬大,爪極為粗壯有力。其中金雕遍及歐亞大陸、非洲北部和北美洲等,棲息地包括森林、多巖的山地等。我國常見的有金雕和烏雕兩種,金雕是雕中性情最兇猛、體態最雄偉的一種。

禿鷲?李晉軍攝

鵟體長約50-80厘米,體重約1.3-2.1千克,分布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等,我國常見的有大鵟、普通鵟和毛腳鵟。大鵟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人們常說的老鷹其實大多都是大鵟。

金雕 李晉軍攝

大型猛禽通常處于食物鏈的頂層,除自相殘殺、自然環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外,一般沒有天敵。我國重視對猛禽的保護,將所有猛禽均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大型猛禽知多少?

圖文簡介

鵟體長約50-80厘米,體重約1.3-2.1千克,分布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等,我國常見的有大鵟、普通鵟和毛腳鵟。大鵟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人們常說的老鷹大多都是大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