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18日電(劉丫) 日前,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中國工程院院士咨詢與學術活動中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上海市細胞生物學學會、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等單位共同承辦的“對話諾獎大師--探秘神奇的細胞”講座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接受新華網專訪,解讀慢性痛的發病原因及研究進展。
張旭對疼痛研究的認識始于大學時期,在醫院實習時,當看到有的病人在痛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他立志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以減輕患者的疼痛,這一做,就堅持到了現在。在工作中,張旭帶領團隊做了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個外周損傷后軀體感覺神經節基因表達譜的變化,由此找到一系列潛在的藥物靶點,這些藥物靶點可以作為藥物研發的理論基礎,幫助新藥研發。目前,他們能夠對單個神經元做基因表達分析,把軀體感覺神經元種類分得更多,研究得更精準,從細胞層面上將基因表達譜的變化做得更仔細,更精準地鑒定藥靶,并規劃藥物研發。
慢性疼痛在臨床上很常見,目前全世界都把疼痛作為一種病,而不是癥狀,足以證明其在醫學上的重要性。引發疼痛的原因很多,比如神經損傷、慢性炎癥、腫瘤等,所以科學家們需要通過研究基因表達譜,特別是感覺神經元的基因表達譜在病理中的變化,從而開發治療疾病的新藥物。
與燙傷、劃傷等刺激性、短暫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是正常人感受不到的一種痛覺,可以由神經損傷等病變引起,通過輕微的觸碰就會造成很大的疼痛,可能發生在傷口愈合很長時間后。有的病人甚至在過強的燈光或者聲音的刺激下引起疼痛。因此,慢性疼痛非常影響生活質量,慢慢地也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很多年輕的上班族,經常會有頸椎或腰背疼痛,建議通過改變生活習慣來預防。張旭說,每個人疼痛的產生原因都是不一樣的,跟個人生活習慣也有關系,所以它在醫療層面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更具有個體化醫療的需求。
張旭認為,神經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信息系統,科學家研究神經系統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區域,比如研究疼痛相關的神經系統也會研究整個神經網絡如何把信息傳到大腦中,如何形成學習記憶,不僅使我們感受外部世界變化,而且讓我們在遇到類似情況時產生判斷,這就是神經科學的有趣之處。對于研究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學者而言也是如此,他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神經損傷,還有神經再生的過程等。同樣,今天的人工智能也是這樣,它要了解神經網絡的框架,結合計算科學等相關知識,進行判斷和借鑒,從而促進智能算法、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器件和系統的研發。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