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于我的私生活不保存有任何奢望,我的快樂和幸福絕大部分寄托在我的工作上,和全國人民的快樂和幸福是分不開的。為人民的建設事業,我愿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半個多世紀前,沈家祥在日記中寫的這句話,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1921年,沈家祥出生于江蘇省揚州市,青年時期赴英國留學。1949年,沈家祥獲得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后,拒絕了留英工作機會,回到了祖國,開始藥物工業化研究。歸國后,在他帶領攻堅小組,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就研究出了中國人自己的氯霉素合成方法。沈家祥并不滿足于現狀,于是又對氯霉素生產工藝進行了重大革新,從而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氯霉素能夠迅速投入生產,這標志著我國現代醫藥工業的發展進入了大規模、成批量生產階段。

“讓中國老百姓吃上便宜藥、放心藥。”是沈家祥一生的愿望,因此,他的研究內容始終都圍繞著國家和百姓的需要而展開。當時甾體激素的品種中,有一個號稱“激素之王”的地塞米松,具有非常好的療效,在當時是“救命”特效藥,被稱為王牌激素。但其價格昂貴,老百姓用不起。我們如果要自己合成這項新藥物,從原料的來源、工藝路線、生產技術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困難。面對這種狀況,沈家祥不畏艱難,用8年時間領導完成了地塞米松的合成研究,讓老百姓使用上了放心藥、便宜藥。

1972年,沈家祥研究合成三烯高諾酮成功,為我國在甾體避孕藥方面的第一個新藥品種;上世紀80年代起,沈家祥開始丹參化學成分和包公藤甲素合成的研究;90年代,他又以70高齡開始“創業”,領導創建了北京集才藥物研究所;2001年,80高齡的沈家祥應邀去天津大學,參與了天大藥學院的創建,在建院的前六年多時間里,他不顧年高體弱,始終堅持工作在第一線。

2014年6月,93歲的沈家祥將自己和老伴陳燕娜多年的積蓄一百萬元捐贈給天津大學,成立了“沈家祥教育基金”,當時已近期頤之年的沈家祥念念不忘的仍是創新:“我這么做是響應國家的號召,國家鼓勵我們創新、再創新,而我們現在的藥物研究與世界水平還有差距。”這項基金實現了沈家祥支持我國藥學發展,支持更多年輕人創新的夙愿。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沈家祥:現代醫藥工業的奠基人

圖文簡介

“我對于我的私生活不保存有任何奢望,我的快樂和幸福絕大部分寄托在我的工作上,和全國人民的快樂和幸福是分不開的。為人民的建設事業,我愿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沈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