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的一天,一位身材高大、濃眉大眼的男青年,擠在一輛破舊的客運敞篷大卡車后面,顛簸在西安到銀川的公路上。他用充滿好奇的目光急切地向遠處田野張望,臉上帶著興奮而緊張的神情,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大西北。此行是奔赴他主動報名要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的地方——寧夏。這位不到21歲,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的高材生,名叫郭予元。

郭予元,廣東潮陽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1953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郭予元早年給自己定下目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改變祖國農業的落后面貌而奮斗。在祖國的大西北,在寧夏,郭予元一步步將目標變為了現實。

寧夏作為引黃灌區,水稻是主要農作物之一,稻瘟病連年大發生。為了研究這種病的防治方法,1955 年他來到農業試驗場,單槍匹馬挑大梁,負責這個項目。在研究期間,他常常在水田里一泡就是四五個小時,稻田里施的羊糞在烈日下發酵,這讓他的腿上長滿了膿包。在這種情況下,他仍是每天走十多個田塊觀察病情,并定時更換病菌孢子捕捉器上的載玻片;搞盆栽、查文獻,到氣象站查資料分析天氣與病情變化的關系,自學統計分析,最終用辛苦換來了成果:他能用7月的雨量與雨日較準確地預測8月稻瘟病的爆發情況。

哪里需要去哪里,為了研究小麥上發生的麥種蠅和其他一些疾病的防治問題,他選中了寧夏最窮的西海固地區進行研究,他一扎就是幾年,終于搞清了麥種蠅的發生規律并找到了控制其危害的方法——用辛硫磷拌種,一舉解決了麥種蠅問題。此外,將大面積小麥腥黑穗病病穗率大幅壓低、消滅豌豆象蟲、控制楊樹上的腐爛病等,都是他辛勤勞動的成果。

在寧夏29年半的時間里,他關注幾乎所有寧夏農林作物的重要病蟲害;還教過中專植保范疇的所有專業課,并且教材多數都是自編。“分配給我的工作,就是我的陣地。”郭予元說。這些親力親為,不怕臟累的工作精神,給了下一代農業科學家極大的影響。

2001年,郭予元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綜防技術分階段發展的科學思路,創建了有中國特色的多病蟲復合群體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在棉鈴蟲遷飛、昆蟲化學通訊機制、轉基因抗蟲棉花生物安全和靶標害蟲抗性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對促進我國農業昆蟲學基礎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學科帶頭作用。

2017年5月29日,郭予元逝世。但他的科研精神,為一代代農學家樹立了時代榜樣。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郭予元:堅守工作陣地的農學家

圖文簡介

2001年,郭予元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綜防技術分階段發展的科學思路,創建了有中國特色的多病蟲復合群體綜合防治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