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資源。冰川是指在極地或高山地區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運動狀態的天然冰體,其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層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壓力的作用下可以產生塑性流動和塊狀滑動,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兩極和中、低緯度的高山區。
那么冰川是如何形成的呢?經地質學家研究發現,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固態降水,其中包括雪、霧、冰雹等。隨著外界條件和時間的變化,雪花落到地面會變成完全喪失晶體特征的圓球狀雪,被稱之為粒雪,這種雪就是冰川的“原料”。雪花變成粒雪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彼此之間的緊密度不斷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擠壓,緊密地鑲嵌在一起,其間的孔隙不斷縮小,逐步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山坡慢慢延伸,顏色也隨之改變,就形成了冰川。
冰川中并不是一無所有,其實藏匿著的雜質——冰磧,當水凝結成冰以后,體積會有所增加,當融化的雪水在晚上重新在巖石裂縫里凍結時,對周圍巖體則會產生強大的側壓力,從而導致巖石破裂。這種寒凍風化作用讓冰川的底床也不能幸免。所以,冰川底床在不斷地制造松散的巖塊碎屑,再加上山坡上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滾落到冰川上,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冰磧。同時,冰川在形成的時候也會封存一些空氣和塵埃。
冰川還有一個神奇之處就是它的年輪。就像樹木有年輪一樣,冰川也有年輪。每一年積累下來的冰層,冬季積雪經夏季消融后,形成一個消融面,消融面的污化物較多,所以也叫做污化面。正是這種污化面為冰川分開了年層,也是冰層的天然標志。科學家可根據冰層來測算冰川的年齡。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