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投身土壤科學,即徒步考察了大半個中國,填補了我國在一些地區土壤資源調查的空白。他就是我國土壤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華土壤之光”的侯光炯。
1905年,侯光炯出生于上海。1928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農化系。畢業后,他投身土壤科學的研究,為研究工作嘔心瀝血,還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在研究土壤科學的幾十年里,侯光炯始終堅持深入一線,他常年以農村為家,以土壤為友,將廣闊的試驗田作為學術研究的場所。從20世紀30年代起,他開始徒步考察我國土壤環境,通過在全國各地采集土壤樣本,填補了部分地區在土壤資源調查方面的空白。并且還參與了全國土壤普查、云南西雙版納橡膠宜林地考察規劃等工作。從1973年始,侯光炯先后在四川省簡陽縣鎮金公社和宜賓長寧縣相嶺鎮蹲點,與農民群眾一起勞動、生活、學習,就此扎根在農村搞科學實驗。
在鎮金公社,為了改變當地的土質,他帶著科研小組連續幾年夜以繼日地做土壤調查和改土實驗。有時難得抽空泡泡腳,還常常拿著放大鏡對著取回的土塊出神,在幾乎沒有任何實驗設備可用的條件下,他提出的“土壤肥力生物熱力學”觀點,奠定了我國農業土壤科學的理論基礎;他研究成功的“水田自然免耕技術”,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直到現在都被廣泛使用,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侯光炯很有科學家精神。他不盲目崇信學術“權威”,始終保持內心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在他求學之時,國內尚無專門從事土壤研究的學者,土壤學教學盲目搬用外國教本,并以外國土壤為對象。畢業后,他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堅持認為我國土壤科學應該走具有我們自己特色的研究之路。這條路既要區別于美國式的科研與生產實踐完全脫節的路子,也要不同于缺乏科學理論基礎與解決具體生產問題工作方法的傳統路子。他認為,“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土壤調查要面向農業生產,使調查結果直接為農民所應用”。歷史證明,他的觀點是正確的。
1996年11月4日,侯光炯去世了。但侯光炯的精神卻早已留下,他的生命早已經伴隨他的足跡融入我國的土地,并從中長出豐碩的果實。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