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神舟十一號的成功發射,我就不禁想起老師王綿之來?!北本┲嗅t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醫療院長晏軍教授說,王綿之是把中醫領進太空的國醫大師,將最古老的中醫藥學和最現代的航天科技“喜結良緣”。想起跟隨王綿之學習醫術的那些年,晏軍的眼中不時泛起淚花。
王綿之生于1923年,為江蘇省南通市一個中醫世家的第19代傳人。他1938年從父王蘊寬受業,1942年正式懸壺。1947年,王綿之經國家考試合格并授予中醫師證書,1951年在南通醫學院夜校學習西醫一年結業。
在70年的醫療實踐中,王綿之是攻克疑難病癥的開路人。和許多德高望重的國醫名家一樣,王綿之行醫和做人的準則一以貫之。在行醫生涯中,他常以“醫乃仁術,當以濟世為先”的家訓自勉,對于病人心存救濟。他曾用3個月的時間,治好了因患中毒性痢疾已經高燒昏迷了21天的患者;用半年的時間,讓一位患了腦干腫瘤的16歲男孩,病情顯著好轉。
因其高明的醫術和對中醫獨特的見解,2005年,王綿之應邀參加了航天員的保健工作,為航天醫學把脈。
載人航天領域一直有三大醫學難題:空間運動病、減壓病、體力耐力下降。航天飛行前三天,航天員空間運動病的發生幾率高達50%。在多年臨床經驗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的鉆研、試驗,王綿之根據每個航天員的情況,潛心研究制定調理方案,對飛行后身體恢復保健調理進行摸索,精心組方,進行中藥調理。他專為中國“神六”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組方的“太空養心丸”的誕生,有效保障了航天員的身體狀態。
王綿之的成就讓中醫藥在航天醫學上的獨特優勢顯現出來。經國家航天中心監測,神舟六號航天員“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情況與俄羅斯、歐洲航天員存在明顯差異……沒有明顯地受到重力變化的影響”。中醫藥在航天醫學上顯示出獨特優勢。
王綿之認為,經過幾千年歷代中醫的不斷繼承發揚,現代的中醫也借鑒了西醫和其他學科的長處為中醫所用,應該說現在的中醫水平比過去要高。同時,中醫通過辨證論治,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去給病人配藥,這是中醫的優勢。
2009年7月8日,王綿之去世了。回首他半個多世紀的從醫之路,恰如他揮毫而就的《八十抒懷》:“幼承家學讀岐黃,天生傲骨氣不狂,禪參三指終有得,風雨十年幸無傷,辨證論治融新說,圓機活法有奇方,懸壺濟世乃天職,我愿人人壽而康?!?/p>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