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他長期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在高性能無機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高溫結構陶瓷、陶瓷基復合材料、人工晶體、特種無機涂層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在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終保持著創新精神。
這位科學家就是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嚴東生。
1949年,嚴東生以全A的成績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博士后研究員,薪資優渥。然而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嚴東生排除萬難,回到了祖國,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我國的科技事業。
20世紀50年代,嚴東生赴鞍鋼主持制定了我國第一個耐火材料的生產、檢驗、測試標準;60年代初,他把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科研方向調整為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70年代后期,他主持研究了陶瓷基復合材料,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80年代,他參與主持高性能結構陶瓷材料用于陶瓷發動機的國家重大項目的立項和實施,先后領導并部署大尺寸鍺酸鉍、碘化銫、鎢酸鉛等新型無機閃爍晶體材料研制,使中國成為國際無機閃爍晶體材料研發中心。
他直接參與1956年中國第一個12年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和1962年的《1963-1972十年科技規劃》的起草,為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擬定了方向。
同時,學術精深、英語流利的嚴東生更是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學術團體建立了合作關系,如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瑞典皇家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并輸送了一大批科研人員去國外做訪問學者。而且愿意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安排培訓、國際學術交流等,甚至親自為學生聯系簽證材料。在當時,很少有科學家能做到這樣。
同時嚴東生也保持著敏銳的科研觸覺。上世紀90年代初,他發現納米材料研究在國際上成為了新的研究趨勢,因此,他便促成了國家對納米材料領域研究的關注與投入,使“納米材料科學研究”成為國家“攀登計劃”首批項目之一。
作為一名杰出的材料科學家,嚴東生還帶領團隊精心“打造”了很多種現代先進材料。比如,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領銜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012年7月宣布發現一種新粒子,其特性與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而探測器“心臟”——電磁量能器使用的5000根高質量、大尺寸PWO閃爍晶體,便是嚴東生團隊的杰作。
近百歲的人生里,嚴東生對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鞠躬盡瘁,為中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卓著功績將永載史冊。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