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稀土,對于推廣稀土的價值,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中國科學院院士蘇鏘
蘇鏘長期從事稀土化學和物理研究,對稀土的分離和性質變化規律的探尋、稀土材料的研制與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稀土研究的開拓者之一。蘇鏘曾說過,他一生有兩次戀愛,一次是遇見妻子任玉芳,從此廝守一生;另一次是從事稀土研究工作,從此鐘情一輩子。
蘇鏘幼年生活艱辛,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因此,從小就深深體會到要發奮圖強,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1948年,蘇鏘選擇報考中山大學的化學化工系,選擇了應用廣泛的化工領域,并先后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繼續深造。1952年大學畢業后,蘇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支援東北重工業建設,最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稀土研究工作。
工業的建設離不開石油。蘇鏘一開始接到的任務是從煤中提取出石油,在此過程中需要分離出獨居石(稀土金屬礦的主要礦物之一,常含釷、鋯等)中的釷,用作合成石油的催化劑。而分離稀土金屬讓蘇鏘不知不覺地沉迷其中,并開始從石油專業轉向稀土研究。
稀土中含有17種不同特性和用途的稀土元素,為了更好地發揮各種稀土元素的作用,蘇鏘及團隊需要解決如何有效地將它們分離出來這個難題。1958年,蘇鏘研究和綜合了分級沉淀、分級結晶、氧化還原等分離方法,獲得稀土17種元素中除了钷(Pm)和鈧(Sc )以外的全部單一純稀土;他還提出了分離稀土的流程。
進入21世紀,蘇鏘又致力于新型稀土光電材料的探索,在發展環境友好半導體光源、平板顯示、高能射線探測和上轉換等領域的稀土發光材料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八十多歲高齡的他,在稀土研究上始終滿腔熱血,不遺余力。
蘇鏘深知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傳承和發展,因此,他對人才培養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他常說,年輕人不僅要“青出于藍勝于藍”,還要“帥出于師優于師”。蘇鏘培養了近百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后,其中不少弟子都已成為國內稀土研究的中堅力量。蘇鏘于2017年2月17日,因病于廣州逝世,享年88歲。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