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云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坐落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每年都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游客及地質專家前來游玩和考察。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不僅是首批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同時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置身石林之中,人們會被它獨特的氣質和無以倫比的美所震撼,進而感嘆大自然的神秘、奇特與匪夷所思。石林兼有五岳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峭、桂林之麗,雄奇峭麗,渾然天成。

在人們震撼和贊嘆之余,又有幾分好奇:這罕見的自然奇觀從何而來?

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范例。“喀斯特”本身是德語的音譯,其德語單詞為“karst”。喀斯特本來指的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巖高原的地區,后來才成為這種特殊地形地貌的專有名詞。十九世紀末,學者對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巖高原奇形怪狀的石灰巖地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其著作《喀斯特現象》中把地貌命名為“喀斯特”。此后“喀斯特”一詞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地學專門術語。在我國,“喀斯特”其實就是漢語中的“巖溶”,所以,云南省的石林也被稱為巖溶地貌。

形成石林的巖石主要是石灰巖,屬于碳酸鹽巖。而碳酸鹽巖又屬于沉積巖,即巖石是在水體中沉積形成的。石灰巖最大的特點是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當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時,因此,石灰巖又被稱為可溶性巖石。

遠古時期,云貴高原處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石林這片海面上,生長著許多能形成碳酸鈣沉積物的動物和植物。氣候炎熱,雨水充沛,動植物生長衰亡速度很快,它們的尸骸沉積海底,經過上億年形成了一大層厚厚的沉積物。幾十萬年后,沉積物變成了化石。在中生代期間,海底抬高,藏在海里的石頭開始露出水面,海水不停地拍打巖石,在巖石上“咬”出了深深的裂痕。地殼再次抬升時,巖石完全露出海面。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機酸的雨水,經過幾十萬年的沖刷溶蝕,使整塊巖石形成溶蝕溝,最終使其分離,形成石芽、石柱、石門、石峰這樣千奇百怪的石頭奇觀。

石林形成后,由于傾斜角度較小,很少倒塌墜地,后來被晚第三紀紅土覆蓋保護。慢慢地雨水將土層沖刷開,石林又展露新顏,成為天下奇觀。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讓人嘆為觀止的巖溶地貌

圖文簡介

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范例。“喀斯特”本身是德語的音譯,其德語單詞為“ka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