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古往今來,桂林山水一直因其奇俊秀美、獨一無二的山川與江湖而聞名于世。而陽朔十里畫廊,更是一步一風景,觸目皆畫面。騎車漫游于這條位于陽朔月亮山的長約十里的山徑,游人們將欣賞到沿途如詩如畫,秀麗奇異的風景,仿佛置身于偌大的自然美術館中欣賞一幅幅傳世畫卷一般。這便是十里畫廊的由來,而創造了一幅幅神奇畫作的偉大畫家,便是大自然,如果要給這些畫家們劃分出一個藝術流派,那一定非“喀斯特地貌”派莫屬。
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λ固兀↘arst),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至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云南和四川、青海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
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這種奇妙的自然作用,用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現為:CaCO3+CO2+H2O=Ca(HCO3)2。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如果受熱或遇周圍壓強突然變小時,其中溶解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變成碳酸鈣沉積下來,此時的反應方程式為:Ca(HCO3)2 =CaCO3↓+CO2↑+H2O。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加之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巖溶作用得以延續進行。
我國喀斯特現象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約400年前的徐宏祖(徐霞客)已專門研究并記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與洞穴。
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給人類留下的寶貴禮物,無論是峰林、石芽還是溶洞、峽谷,它們不僅為我國的科學研究和資源探索帶來可貴資料,還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而陽朔十里畫廊,群峰挺拔,峰叢林立,風姿多態的喀斯特景觀星羅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織。地表的秀麗山林與地下的鐘乳石筍交相輝映,構成了大自然“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觀。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