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肝炎重視程度的提高,世界衛生組織于2010年5月通過了關于“世界肝炎日”,決定自2011年開始將每年的7月28日定為世界肝炎日。

肝炎,是肝臟炎癥的統稱,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分為甲、乙、丙、丁和戊型,雖然病毒種類不同,但都足以對人體構成嚴重危害,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可以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

張云曦 繪

肝炎如同一個沉默的殺手,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健康,我們要想戰勝肝炎,首先要認識肝炎。

在眾多肝炎類型中,我們較為熟悉的應該是乙型肝炎,也就是常說的乙肝。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簡稱HBV,它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以及密切接觸傳播。HBV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不能被70%濃度的乙醇滅活,并且耐熱,需要100℃加熱10分鐘才可滅活。

除此之外,HBV在體外可存活至少7 天,在此期間易對人體造成感染。并且HBV感染人體后有很長的潛伏期,在此期間可能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由于HBV的潛伏期長,且早期癥狀不明顯,如果不及時檢查,乙型肝炎患者或者攜帶者難以發現自身感染HBV,這不僅不利于及時治療,并且還會導致進一步惡化,以及不經意間傳播乙肝病毒。所以定期檢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乙肝的相關檢查,有“大三陽”和“小三陽”之分,“大三陽”指血清檢查結果中HBsAg、HBeAg、抗-HBcAgIgM呈陽性,其中前兩者是HBV的成分,即為抗原,最后一個是抗體。“大三陽“指示為急性或慢性肝炎,且傳染性強。而”小三陽“指的是HBsAg、抗-HBe、抗-HBcIgG為陽性,結果指示為急性感染趨向恢復。

相比于乙肝,更多的人對丙型肝炎更為陌生。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病毒簡稱HCV,HCV感染成全球性分布,主要經血或血制品傳播。HCV極易發生變異,這為HCV的檢查以及相關疫苗的制備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同時HCV感染極易慢性化,大多數急性HCV感染者臨床表現不明顯,發現時已是慢性過程,部分患者可能已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

盡管肝炎對人的生命健康產生威脅,但相關的防治措施已經過研究,正在逐步減小肝炎對人類造成的威脅。并且,我們對于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要有足夠的尊重,拒絕歧視。病毒性肝炎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足夠重視它,做到早查、早診、早治,積極接種疫苗,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是可以消滅肝炎病毒的。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認識肝炎 拒絕歧視 共同防治

圖文簡介

肝炎,是肝臟炎癥的統稱,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