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45周年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辦。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主持大會并接受新華網采訪。

新華網:請您介紹一下,長江豚類主要包含哪些種類,目前生存現狀如何?

王丁:在長江里面有兩種豚類動物,分別為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白鱀豚是只生存于中國長江的一種豚類動物。歷史上它的種群數量較多,但由于長江各種人類活動越來越多,白鱀豚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威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時,白鱀豚數量減少到大約三百多頭。2006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牽頭組織了一次七個國家專家參加的聯合考察,考察結果是沒有發現白鱀豚,2007年,我們宣布白鱀豚可能已經功能性滅絕或者說可能滅絕。長江江豚也是長江特有的一種豚類動物。吸取白鱀豚的教訓,長江江豚受到了高度關注。2014年,長江江豚被農業部納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進行管理,實行最嚴格的保護。2017年,農業部委托水生所組織開展了又一次全范圍的科學考察,這次考察的結果相對較好,總體數量與2012年相較而言沒有太多變化,基本維持不變,而且在有些地方如洞庭湖,數量還有一定增加。總的來說,過去急速下降的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它目前還處于非常瀕危的狀態。

新華網:長江江豚性情如何?它以什么為食?

王丁:長江江豚非常溫順,不會攻擊人,以小魚蝦為食。不同江豚性格不盡相同,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觀察它們時就會發現,它們有的比較害羞,有的比較調皮,但都不會攻擊人。長江江豚以小魚小蝦為食,喜歡安靜的環境,如果有充足的餌料資源,寬廣舒緩的水域,它可以很好地生存發展。

新華網:長江江豚數量減少對長江的水域是否會產生影響?

王丁:長江江豚的狀況代表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長江江豚是一種頂級生物,它處于食物鏈的頂端,是長江整個生態系統的一個指示物種,它的狀況實際上代表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所以保護長江江豚不僅僅是一個物種保護的工作,而是通過對長江江豚的保護來促進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保護。

新華網:近年來,我們對長江江豚實施了哪些保護措施?

王丁:過去幾年,我們開展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飼養與繁殖等多種保護措施。遷地保護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例如天鵝洲保護區在1990年時率先引進了5頭長江江豚,到現在整個保護區已經有80多頭長江江豚,數量正在快速增長。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對一種豚類動物進行遷地保護的嘗試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范例。正是基于這個經驗,農業農村部又在其它幾個地方開展了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的工作。人工飼養與繁殖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人工飼養取得了完全的突破,最長飼養時間將近20年,長江江豚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以完成整個生命周期。2005年繁殖的一頭長江江豚到現在已經13歲了,非常健康,而且今年又有新的小江豚出生。當然,最重要的保護工作是就地保護,在這方面我們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農業農村部和地方政府及地方主管部門的領導下,我們在長江和鄱陽湖及洞庭湖建立了一系列的就地保護區。只要我們繼續努力,并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我相信長江江豚的保護一定會取得成功,“長江大保護”的事業也一定會取得成功。

王丁:長江江豚數量過去急速下降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圖文簡介

長江江豚非常溫順,不會攻擊人,以小魚蝦為食。不同江豚性格不盡相同,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觀察它們時就會發現,它們有的比較害羞,有的比較調皮,但都不會攻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