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協調人與生物圈,保護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45周年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周年大會在京舉辦,20余位生態保護領域權威專家,開展近30個主題報告與科普宣講活動。活動期間,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研究中心教授呂植接受新華網采訪。
新華網:我國瀕危物種的分布情況如何?
呂植:我國瀕危物種的格局是這樣分布的,獸類靠西部多一些,因為對于獸類而言,它們需要更大的活動范圍,食肉動物需要食物的支撐,食草動物需要棲息地等。所以我國現有的食肉動物在西部更多見,在東部只有零星的分布,比如豹、虎在東北地區還有一些。但鳥類卻不同,大多數鳥類在東部地區找一個非常小的棲息地就能存活。兩棲類、爬行類動物也是同樣的,它們需要的棲息地并不大,而東部、南部地區更加潮濕溫暖,適合更多動植物生存。所以對其它類群來說,東部和南部地區有著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新華網:目前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存在怎樣的難點?
呂植:有些群落缺乏頂級食肉動物,這樣食草動物可能發展到一個失控的局面。大熊貓是我國保護較好的一個物種,它也確實發揮了奇珍物種的作用,在它的棲息地中生活的其它大型獸類,比如羚牛、金絲猴等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庇護。但是在大熊貓得到保護之前,有一些大型的哺乳動物,比如豹、虎,可能在大熊貓棲息地里面已經沒有了,所以大熊貓棲息地普遍面臨缺乏頂級食肉動物的風險。如果沒有頂級食肉動物,只有食草動物,那么這些食草動物會大量地繁殖,反而對個別地區的森林造成破壞。這些食草動物會把森林里長出來的小苗吃掉,或者通過蹭刮讓這些樹死掉。如果頂級食肉動物數量沒有恢復過來,這對于未來生物多樣性保護而言是一個風險。
新華網:對我們每個人而言,應該如何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貢獻力量?
呂植:對于大家而言,在保護方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信息的缺乏,我們不知道什么東西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少,也不知道它是在變多還是變少,導致我們不知道該如何保護。但是,這些信息隨著我國自然愛好者的數量增加,大家可以進行戶外活動、去野地里觀察,如果組織好,對觀察進行系統設計,那么這些觀察結果都可以成為有效的數據和信息,來幫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自然界正在發生什么。我們也在積極嘗試,希望充分發揮這些對自然感興趣的人的積極性。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消費時可以選擇對地球少一些負面影響的東西,比如少用塑料袋。只要大家關心自然,那或多或少都會對生態保護貢獻一份力量的。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