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馬大定理,又被稱為“費馬最后的定理”,由17世紀法國數學家皮耶·德·費馬提出。大約在1673年前后,法國數學家費馬在《算術》一書的邊角寫下一個猜測:“xn+yn=zn,當n>2時沒有正整數解”。

接著,他又草草寫下一個評注:“我有對這個命題的十分美妙的證明,這里空白太小,寫不下。”

這個遺漏證明的猜想如同魔咒一般,苦苦地纏繞著其他數學家們。

在一籌莫展時,數學家歐拉從費馬的手稿中找到了蛛絲馬跡。在《算術》這本書一個特別隱蔽的地方,費馬寫下了n=4的證明。沿著費馬“無窮遞降法”的思路,歐拉再向前邁出小小的一步,將n=4延伸到n=3的情形。

從此,包括數學家歐拉、柯西在內的無數智者都為此殫精竭智,雖然每次都能向前邁進一小步,但都未能最終證明費馬大定理。300多年來,很多人聲稱找到了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然而每一次均被人推翻。從費馬大定理本身來說,證明或不證明它,對數學的發展沒有多大意義。但一方面,這是對智慧的挑戰;另一方面,數學家們從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意外的收獲,一些新的數學分支和方法正是在對它的研究中產生的。因而,費馬大定理的證明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

關于費馬大定理也有不少小插曲,德國人保羅·沃爾夫斯凱爾為費馬大定理設立專項基金即是其中之一。按照人們的一般說法,沃爾夫斯凱爾因為失戀而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在他認為一切就緒,準備于某日午夜準時開槍自盡前的一段時間里,發現了一篇關于費馬大定理的論文。碰巧的是,沃爾夫斯凱爾本人是一個數學愛好者,不知不覺中竟沉湎于論文中,結果錯過了原定的自殺時間。之后,沃爾夫斯凱爾放棄了自殺的念頭,并在死前留下遺囑,把一大筆財富作為獎給第一個證明費馬大定理的人,有效期到2007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安德魯·懷爾斯經過7年的潛心研究,于1993年公布了他對費馬大定理的證明。他的證明在1995年得到確認并最終獲得了沃爾夫斯凱爾留下的獎金。

懷爾斯的證明長達一百多頁,其中涉及許多最新的數學知識,目前在世界范圍內能看懂的人也屈指可數。因此出現了這樣的爭議:有人認為這不可能是當年費馬所想到的證明,應該還有種比這簡單的證明未被發現;但也有許多人認為當年的費馬其實毫無發現,或者只是想到了一個錯誤的方法。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費馬大定理

圖文簡介

費馬大定理,又被稱為“費馬最后的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