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矛隼工作室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探索其他星球,一直人類航天的最大愿望之一。人類在上個世紀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腳印,但這只是個距離地球三十八萬公里的衛星,不是一個真正的行星。
而火星,這個距離地球足夠近,又有可能被殖民的行星,是人類自航天時代開始以來就試圖征服的對象。
火星與月球截然不同之處的在于距離,地球和火星都在同時距離火星公轉,這使得兩個星球的距離有時極其遠,有的時候相對較近,但是最近的時候也有五千五百萬公里。
每過兩年左右,火星和地球就會接近一次,每過15-17年就會最為接近。換言之,每過兩年,才會有一個可供發射的發射窗口,16年才能等到一次最佳時機。
然而,趕著窗口期去容易,但是回來可就費勁了,趁著窗口期返航極為困難,而要不然就要足足再等一個窗口期返程。
圖為地火霍曼轉移軌道,也是最為節省燃料的軌道(圖源航天愛好者網)
最初的計劃來自于土星五號火箭的設計師沃納·馮·布勞恩,他所設想的是一個龐大的“遠征艦隊”,由十艘宇宙飛船和七十個船員組成。而這只遠征艦隊將在地球軌道上建造,總噸位超過三萬七千噸,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返程的燃料。但隨著航天逐漸從想象變為現實,大家逐漸意識到人類的航天發射能力并沒有這個計劃中的如此強大,這一計劃也隨之作廢。
圖為上個世紀馮·布勞恩設想的火星遠征艦隊(圖源航天愛好者)
三十年前,NASA展開了一項研究,這份研究規劃了1990年之后的NASA發展方向。在新的研究中,NASA計劃了一個重達1300噸的火星飛船,這雖然相對于上一個計劃可以說是十分微縮。但考慮到人類目前最大的太空結構——國際太空站——也不過只有400噸,這一計劃依然顯得非常驚人。
經過重重發展,NASA最終產生了現在的登火組合體計劃。登火組合器是一個數百噸的組合飛船,將于軌道上組合建造,然后前往火星。總體而言還算是承接了馮·布勞恩的設想。只不過是飛船噸位越來越小,航天員將在飛船中生存數百天直到返回地球。
用于制造登火組合體的火箭的是SLS太空發射系統運載火箭,這種運載火箭的后期貨運型運力高達130噸,甚至可能達到165噸之多。
圖為SLS太空發射系統block2型的結構圖(圖源NASA)
登火組合體類似于一個擺渡船,并不具備下降至星球表面的能力,真正用于著陸的是獨立設計的下降體飛船。而其返回則有兩種不同的方案,其中之一是使用類似于阿波羅計劃的方案,那就是上升段是下降飛船的一部分,返航時上升段脫離下降飛船獨立返回。
但是,火星不僅重力較大,還有稀薄的大氣層產生阻力,這使得火星上升段的要求遠遠大于阿波羅計劃。另一方面,阿波羅計劃在月球上的停留時間遠遠低于火星任務的時間。
方案二則是在計劃開展之前幾年就發射一個飛船,這個飛船將獨立運送加注好燃料的上升飛船(地球返回載具)。在完成長時間探索計劃之后的火星宇航員們,將放棄其著陸飛船,并使用提前預置好的上升飛船返回軌道上的登火組合器。
不過,眾所周知的是,著陸時可能有諸多危機。這使得著陸飛船很有可能無法降落在預定位置,也就導致他們將與上升飛船相距極遠,大大增加了計劃的不穩定性不安全性。此外,提前預置的上升飛船將暴露在火星環境下兩年或者更長,一旦上升飛船出現故障,后果不堪設想。
圖為“地球返回載具”(ERV,Earth Retuen Vehicle)的想象圖(圖源航天愛好者)
NASA的方案尚未確定,而SpaceX也有自己的火星計劃,這個計劃的相比于NASA的方案更加大膽和激進。其技術設想來自于祖步林博士,最大的特點就是,宇航員們將在火星上自行制造燃料。
SpaceX在原計劃中將建造一個起飛重量高達一萬兩千多噸的復用超級火箭,進入軌道之后由加油船補給燃料,然后在三個月的行程里抵達火星。其飛行員將在火星著陸,并使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應形成甲烷,并隨后重新加注在其著陸飛行器中,在任務結束時起飛返回地球。
圖為spaceX的火星方案(圖源航天愛好者)
如此之多的火星探索方案,其實都寄托了人類試圖探索外星的期盼。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在搖籃中生活,NASA的火星計劃,或許能夠真正助力人類成為一個多行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