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烹調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做魚類菜肴時常要加醋和酒來達到去腥、提味的目的。為什么要加醋和酒呢?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都知道海產魚類(如黃花魚、帶魚等)死后腥臭味很大,在其體內新陳代謝的最終產物中,總氮量的很大一部分(約占3o%)是以氧化三甲胺、揮發性堿、甜菜堿、膽堿等形式存在的,,氧化三甲胺本身無氣味,口感上有鮮味和淡淡的甜味,但氧化三甲胺經高溫作用或海魚體內酶的作用,會分解反應釋放出三甲胺,三甲胺具有難聞的魚腥味。但放置一段時間后會有腥臭味。

除此之外,在魚的脂肪內含有一些合碳量較低的具有一定揮發性的脂肪酸,也給魚造成了腥臭氣。魚中的這些含氮物質一般可溶于水,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在烹調過程中將隨著水的蒸發而失去一部份,所以魚經過燉、煮可減輕腥氣。

但是只有當水滲進魚體然后再揮發出來,才能使這些物質從魚體中祛除,而水的揮發性和對魚體的滲透力都不如乙醇、乙酸等有機溶劑物質,所以在做魚時加點醋(主要含乙酸)可解腥,若再放點酒(含乙醇)則效果更佳。除此之外,在烹魚時加入醋,可以使魚骨和魚刺中所含的大量的含鈣化合物與醋酸反應,從而轉化成為醋酸鈣。醋酸鈣易溶于水,利于人體吸收,因此鈣的利用率就提高了。

烹制魚時,添加一些醋和酒,醋中的乙酸和酒中的乙醇會發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乙酸乙酯是無色透明液體,具有芳香氣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提香的作用。酯化反應是一類有機化學反應,醇類物質跟羧酸或含氧無機酸反應會生成酯和水,這類反應屬于可逆反應,一般情況下反應進行不徹底。酯化反應的可能歷程為: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夠看到酯化反應的影子。例如,酒是陳年的香,酒經過較長時間的儲存之后,會變得香醇,美味可口。這是因為在儲存過程中,酒中的乙醇會氧化成乙醛,乙醛氧化成乙酸,而且釀造的酒中本身也含有多種有機酸,醇類物質就會與有機酸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酯類物質。由于酯類物質具特殊的香氣,所以經一定時間儲存的酒,大都變得格外香醇。

因此,人們通常把酒中的這種酯化反應稱之為“生香反應”。酒中的酯化反應相當緩慢,一般優質酒要儲存幾年后才能變得香氣濃郁,酒味醇厚。酒的這一生香反應過程也被稱為酒的有效儲存期。也就是說酒的儲存期并非“愈陳愈好”,如果達到有效儲存期后,仍繼續儲存,生成的酯類物質又會發生其它比較復雜的變化,使香氣變弱、使酒味變淡,乃至發生質的變化。所以,將酒無限期地存放會適得其反。

審核人:李繼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生活中的酯化反應

圖文簡介

在做魚類菜肴為什么要加醋和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