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策劃:肖春芳

  制作:中新起樂軍情觀察室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為了取代1960年代時建造的傳統動力航空母艦福熙號(Foch?R99)與其姊妹艦克里蒙梭號(Clemenceau?R98),法國早在1970年代中期時就已開始規劃下一代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但戴高樂級的龍骨實際上卻是在1989年4月才在法國船舶建造局開始建造。

  由于冷戰時代的結束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國家財政困難,原定于1996年服役的,直到1994年5月時才完工下水。之后由于又陸續發現核子反應爐強度不足進行補強,與斜向飛行甲板長度不足無法安全起降美制E-2C鷹眼式空中預警機,而在2000年時又進行了甲板延長改造工程,將斜向甲板的長度增加了4米,也使得正式啟用的日程一延再延。直到2001年5月18日,戴高樂號才正式就役,比原本預計時間晚了五年,進度延誤所造成的損失成為法國財政上的一個巨大黑洞。

  整體來說,戴高樂號航母雖然從一開始設計建造到最終服役經歷了12年,整體的排水量也很小,但是其綜合作戰能力非常強悍,能夠達到美軍航母的60%戰斗力,曾經在911事件之后,和美軍航母一起參加過美軍持久自由行動,表現優異,再加上艦上的各種計算機控制系統,因此堪稱是一款現代化極強、作戰能力出色的核動力航母。

?

法國海軍的旗艦——“查爾·戴高樂”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圖文簡介

整體來說,戴高樂號航母雖然從一開始設計建造到最終服役經歷了12年,整體的排水量也很小,但是其綜合作戰能力非常強悍,能夠達到美軍航母的60%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