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0余年專注干旱氣象研究和成果轉化,把青春和汗水灑在甘肅大地;他深知家鄉的困難與落后,毅然拒絕多家國內外知名學校和發達省市研究院所發出的邀請,回到家鄉致力改變那片干旱貧瘠的土地;他帶領團隊深入一線,主持的“中國西北干旱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減災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引起各方關注。他就是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中國氣象局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張強,甘肅地區的干旱情況如何?防旱抗旱方法都有哪些?新華網邀請張強為您一一解讀。

新華網:據說甘肅地區“十年九旱”,能否請您科普一下甘肅氣候特征?

張強:甘肅地區干旱是常態,當地老百姓都知道“十年九旱,三年一小旱,九年一大旱”。

甘肅地處離海洋較遠的內陸地區,并且常年受到青藏高原環流下沉氣流影響,因此常年干旱。干旱對當地人民生活、農業發展、社會經濟造成很大影響,所以老百姓防旱抗旱意識強烈。

新華網:甘肅地區的防旱抗旱方法有哪些?對于甘肅地區的防旱抗旱工作,您有何建議?

張強:歷史上,當地老百姓自發探索了諸多防旱技術,使用一些土方法進行抗旱。隨著社會的發展,防旱抗旱技術研究逐漸科學化。

防旱抗旱于甘肅而言至關重要,我們嘗試了多渠道、多方法研究。近幾年,我們運用遙感技術和地面觀測結合發展干旱進行監測預警技術,并且深入探究干旱形成的水分循環機理及氣候變暖對干旱發生發展的影響;此外試驗使用人工增雨改變區域氣候條件的科學方法;升級“壓沙保墑”等傳統防旱技術,摸索出更具有科學依據、更為先進的多種“溝壟與覆膜相結合”的抗旱技術,更有效減少水分蒸發。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甘肅從干旱預測、監測到防旱,都具備了基本方法。

新華網:于甘肅而言,空中云水資源重要嗎?如何開發和利用?

張強:開發空中云水資源對于甘肅的防旱抗旱工作很關鍵,是抗旱的“硬”手段,甚至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甘肅很多地方降水處于將要滿足農業生產和生態需求的臨界值,增加一點水量,就能開展農業生產,水量稍微減少一點就會導致干旱,這些地方往往容易發生干旱,因此空中云水資源開發非常關鍵。

甘肅歷年來對人工增雨高度重視,在合適的天氣條件下,通過在空中撒催化劑增強降水強度,有效緩解了干旱的影響,也對祁連山等生態關鍵區氣候有條件的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并且,我們對露水和土壤吸附水等非降水性水分開發也尤為關注。例如,露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露水在降水豐富的地方,大家可能不會在意,但在半干旱農業農耕地區,它的水量貢獻不可小視;此外還有土壤吸附水,它能直接吸附在土壤上,從而有效減輕干旱。除了這些方法,我們還在繼續探索,尋找更加科學、和諧的方法,希望為甘肅防旱抗旱做出更多技術貢獻。

新華網:您認為在艱苦環境下該如何保持創造熱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張強:科技工作者要時刻保持對科學追求的興趣,堅持真理、追求未知、造福社會服務人民的科學信念。

熱情源于興趣,在艱苦環境下,科學創新需要堅定的科學信念,信念是支撐人堅持追求的重要精神力量。科研道路艱難曲折,如果心中沒有信念,很可能當你遇到困難時就退縮了,心中有了信念,就會讓你不畏風雨,勇敢前行,也才有可能為了科學事業“九死一生”的決心。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30余年奔走在西北抗旱一線——記一位氣象研究者的淳樸堅守

圖文簡介

開發空中云水資源對于甘肅的防旱抗旱工作很關鍵,是抗旱的“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