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邵永靈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網友提問:洲際導彈那么大的誤差,為什么還要求那么高的命中率呢?
專家解答:
首先,現在先進的洲際導彈精度已經很高了,如美國上世紀80年代問世的MX和平衛士精度達到了90米!據說俄羅斯的白楊-M的精度也有200米左右。這樣的精度,單純從軍事的角度看具備了打擊硬點目標的能力,比如洲際導彈發射井,深埋底下的戰略指揮所等。
其次,一味地追求洲際導彈的打擊精度,其實是一種看待常規武器的傳統思維方式的延續,其立足點是打贏核戰爭,而任何一個稍有理應的人都知道,核戰爭是沒有贏家的,故核武器的功能不是為了打贏而是為了避免核戰爭,通過你有我也有、你打我也打的方式,威懾潛在對手發動核戰爭的企圖。
在洲際導彈誕生之初,其精度很差,圓概率偏差可以達到幾公里,所以用洲際導彈打對方的導彈發射井不劃算,因為至少幾枚導彈才能消滅一枚導彈,這樣一來,如果大家開始時導彈數量差不多,那么先發動攻擊的一方在攻擊結束、自己的導彈打完之際,對手還會剩下很多導彈,這些導彈反過來可以對攻擊方的城市目標進行報復,而攻擊方因手里的導彈消耗殆盡只能被動挨打了。能不能不先打導彈而直接打城市?那就更危險了!對方保存完好的洲際導彈將迅速進行報復。由此可見,在雙方都有洲際導彈的情況下,等待對方動手反而是明智的行為。從這一點看,早期的洲際導彈其實是一種防御性的武器,它可以阻止核戰爭的爆發,但打不贏核戰爭。
但是到上世紀70年代之后,情況有了一些變化。一是分導式多彈頭出現了,這樣一來,一枚導彈就相當于若干枚導彈(3~10枚),以前用幾枚導彈才能消滅一枚導彈,先動手當然不劃算,但是現在一枚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可以消滅幾枚導彈,那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二是洲際導彈的精度大大提高,美國70年代初問世的民兵3洲際導彈精度達到了500米,到80年代初又進一步提高到185米,蘇聯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服役的分導式多彈頭的SS-18精度也達到了500米。精度的提高意味著洲際導彈可以實施精確打擊了,甚至一個彈頭就可以消滅一個導彈發射井。
上述兩個變化曾經在美國引起極大恐慌,一些人認為蘇聯可以一次性徹底消滅美國的民兵3導彈而自己手里還握有相當數量的洲際導彈。其實,這種恐慌是沒有道理的。蘇聯有能力并不等于有動機,況且即使洲際導彈是脆弱的,美國不是還有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嗎?美蘇核力量結構之所以是三位一體,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任何先發制人式的突然襲擊都不可能一次性將陸海空核力量全部消滅掉,尤其是隱蔽在大洋深處的核潛艇,所以,對方依然具有確保摧毀的能力,這是懾止核戰爭的最強大的力量。
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核戰爭不能打,另一方又都致力于提高洲際導彈的打擊精度,這反應了理性與本能,現實與傳統之間的沖突。
邵永靈,全軍外宣專家,互聯網輿情引導專家,火箭軍研究院一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多家電臺電視臺軍事評論員,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獲軍隊院校育才金獎,被評為全軍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著有《戰爭的句號》,《海洋戰國策》,《美國女兵》,《軍事風云錄》,《導彈與現代戰爭》,《戰爭與大國崛起》。在新浪網開設實名微博(進擊的女武神),悟空問答(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進擊的女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