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可見光下是不透明的“黑物體”,科學家從給人體做CT的科技獲得啟示,類似的CT技術也可以窺視地球的內部結構。但地球與人體不同,因為人體相對較小,通常的CT儀器可以對人體進行各方向的三維立體掃描,而對地球的掃描只能在地表進行,屬平面的二維掃描。所以,給地球做“CT”更加困難。

如何獲得更清晰的地球“CT”影像?這成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地球物理勘探領域的國際前沿課題。因涉及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所以更加備受矚目。

曾負責自主研發我國地震數據處理系統,并繪制出我國第一條國產“爭氣地震剖面”的馬在田教授,發現“斜向地震反射偏移剖面計算機成像技術”的關鍵問題出在“斜向”的斜度(地層傾角)上。該技術建立在描述地震波傳播過程的波動方程上,通過對該方程進行過多的簡化,導致該技術只適用于地層傾角小于15度的情況。從這一問題出發,馬在田領導的團隊著重研究波動方程的算法、解法,找到了“高階方程分裂偏移方法”,創建了“波動方程法地震偏移成像理論”,把適合斜向小于15度的水平提高到斜向小于87度的水平,實現了最大的斜向成90度的垂直狀態。基于研究的成果,該理論適用于全部的“斜向”問題,由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高階方程分裂偏移方法”也被國內外同行稱為“馬氏方法”,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通過給地球做“CT”的方法提供關鍵的理論支撐,我國實現了從學習者到跟跑者,從跟跑者到領跑者身份的轉變,使我國登上世界科學技術的最高峰。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給地球做“CT”的方法,中國人貢獻了關鍵理論

圖文簡介

通過給地球做“CT”的方法提供關鍵的理論支撐,我國實現了從學習者到跟跑者,從跟跑者到領跑者身份的轉變,使我國登上世界科學技術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