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俗稱黃花地丁、婆婆丁,菊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野生蒲公英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草地、路邊、田野、河灘等。
蒲公英的果實呈暗褐色,上部長有小刺,頂端逐漸收縮,長有白色冠毛,冠毛多且細長,約6毫米。蒲公英的果實很小,長約4-5毫米,寬約1-1.5毫米,形狀呈倒卵狀披針形,能起到減小阻力的作用,這也是蒲公英果實能在空中飛行并安全降落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蒲公英果實的特征也與花的獨特結構有關。
蒲公英的花是由許多黃色舌狀花組成的頭狀花序,著生于花莖頂端;舌狀花具5齒,邊緣花舌片背面常具暗色條紋;花蕊雌雄同株,這樣既能接受花粉也能傳播花粉。頭狀花序顏色鮮艷,具有蜜腺,容易吸引蜜蜂、蝴蝶、蠅等昆蟲進行采蜜,有助于異株傳播花粉。
蒲公英的花冠具有閉合的現象。以東北的蒲公英為例,5月初,氣溫較低,傳粉昆蟲相對較少,使得花序在早上8點之后才逐漸展開,下午3點之后花序就會慢慢閉合,第二天繼續開放。5月中旬,天氣變暖,此時昆蟲較多,大部分花會在中午12點之前閉合。如果利用紗網隔離昆蟲,花序就會保持開放狀態,一直持續到傍晚,直到溫度降低時才緩慢閉合。因此,溫度和授粉對蒲公英花的開閉有重要影響,一般3至4天整個花序就會永久性閉合。
蒲公英還具有藥用價值。蒲公英全草都可以入藥,味微苦,是一種常用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中草藥,與其它中藥配合可用于治療燒傷合并感染、胃痛、急性膽道感染、腮腺炎等多種疾病。蒲公英的化學成分復雜,其活性成分主要有黃酮類、萜類、酚酸類、蒲公英色素、植物甾醇類、倍半萜內酯類和香豆素類等。
蒲公英還具有良好的廣譜抗菌、抗自由基、抗病毒、抗感染、抗腫瘤作用,有養陰涼血、舒筋固齒、通乳益精、利膽保肝、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