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第三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上,科幻作家劉慈欣發言時談到,現在國內科幻最基礎的那一部分東西其實還是處于起步階段,很欠缺,比如最主要的三個要素——作家群、受眾群、作品。他認為當前科幻作家總體數量很少,相對其他文學而言,作品也遠不夠多。


誠然,科普科幻創作的繁榮發展,本質上還要靠體量足夠大、水平足夠高的作家群體持續不斷地推出精品佳作,并能夠為最廣大范圍的社會公眾所接受。因此,要擴大創作群體,作家的數量上去了,才能夠產生比較經典、優秀的作品;同時,也要擴大讀者群體,讀者的需求增加了,科普科幻作品才有市場,才能融入群眾的文化生活。


作為中國科普創作領域的領軍行業組織,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自1979年成立以來,始終以促進科普創作事業繁榮發展為宗旨和使命。40年的發展歷程中,協會通過主辦期刊、組織評獎、舉辦賽事、開展培訓等各類途徑,一方面,積極向社會和公眾推送優秀作品,另一方面,持續培育讀者群,發現、培養、激勵科普科幻創作人才。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摸索,目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已經初步搭建了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生及成人的全年齡段的讀者群培育和創作人才培訓體系,尤其是將科學家群體納入科普創作隊伍建設行列,為科普科幻創作繁榮發展厚植文化土壤,打下人才根基。


《科學故事會》:科學閱讀和寫作從娃娃抓起。創刊于2019年8月的《科學故事會》是一本面向初中生和小學中高年級,以原創科學故事閱讀和寫作為主的刊物。它通過講述科學中的故事,發掘故事中的科學,讓孩子們在科普閱讀與創作中愛上科學,提升科學素養。


全國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會:讓科普科幻閱讀和寫作走進中小學課堂。這項全國會議自2018年起每年度舉辦,邀請學者、作家、教育工作者們以“科普+教育”“科幻+教育”的跨界視角,通過學術報告、課程展示、科普活動等形式,展示、探討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發展動向,為我國青少年科學閱讀和寫作在學校教育中的推廣理論支撐提供和專家資源。


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培養高中生科幻寫作的專注和熱情。這項大賽是經教育部批準的全國中小學生競賽之一,旨在搭建展現新時代高中生的科學素養、想象力、創造力與寫作能力的平臺。目前已成功舉辦六屆,大賽報名人數逐年創新高,2019年全國有16萬中學生參與,在學習和實踐中鍛煉科學思維、提升創作水平。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瞄準青年人,發現和培養明日之星。2017年以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在中國科協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支持下,承擔科普文創項目,并以“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進行推廣。3年來。通過與地方作協、高校社團及科技公司等合作,先后開展了創作選題遴選、潛力人才選拔、創作培訓、創作大賽、創作交流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計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上海、成都、長春、天津等地開展各種創作培訓班近50個,邀請授課講師200余人次,培訓學員超過4000人;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收到各地投稿作品1143篇,經評審,1062篇科普科幻作品在項目官網展示和傳播,授予165篇優秀作品的作者“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稱號,并發展其成為學生會員。


科學傳播專家團隊項目:定位于科學家,充實科普創作的高端人才庫。自2018年,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擔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培訓交流組織實施工作,為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和科普創作搭建平臺、提供服務。2019年針對在庫的512個團隊的510名專家,共為6547名團隊成員提供了科學傳播能力培訓、視頻拍攝、宣傳等服務,并研究制定了團隊運行指導意見及未來發展規劃等。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營造激勵性社會氛圍,助力創作生涯。該獎項為中國科普創作領域的最高專業獎,2008年5月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批準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表彰獎勵全國范圍內優秀科普作品的作者和出版制作機構。現已成功舉辦五屆,獲獎作品中有15部作品經中國科協等單位提名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有力助推了科普作家的職業生涯邁上新的起點和高度。


(陳玲: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張志敏: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筑牢科普科幻創作的人才之基

圖文簡介

科普科幻創作的繁榮發展,本質上還要靠體量足夠大、水平足夠高的作家群體持續不斷地推出精品佳作,并能夠為最廣大范圍的社會公眾所接受。因此,要擴大創作群體,作家的數量上去了,才能夠產生比較經典、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