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災 2018.6
災害教育是由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構成,學校災害教育應該首先發展,因為學生可以向家庭和社會傳播災害知識、防災減災能力、以及防災素養。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災害意識與防災素養。在新時期必須構建起全面的、系統的、可持續的災害教育體系,形成以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配合,以學校教育為核心,以公眾教育為外緣,立足于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災害教育。
一、學校安全教育
旨在進一步加強學校防災安全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公共安全意識和面臨突發安全事件時自救自護的應變能力,確保學生生命安全,我國政府相關部門頒發了一系列文件。2002年6月頒布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2006年9月,教育部和公安部以及其他8個部委聯合制定了《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提出了安全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安全防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安全衛生教育、災害避險自救教育和演練。2007年2月,根據《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教育部制定并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這個綱要在聯合國的指導,吸收國外安全教育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深化了《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中所提出的安全教育內容,首先把災害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綜合起來,按照我國教育系統的應急管理體系,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公共安全教育”的概念和框架。其主要內容包括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絡、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個模塊。它的重點是“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保護個體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知識和法律法規,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正確處理個體生命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2009年6月1日,為了加強學校安全工作的落實和推進,教育部針對學校和教師出臺了《中小學安全工作指南》。2017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使中小學幼兒園安全教育更具可操作性。通過這些政策規定,可以說我國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路、框架和結構很完善,不亞于發達國家。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學校重管理,輕教育;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教學方法、效果評價還有待研究:缺乏與社區聯動;教育重知識目標,輕視學生防災技能養成:缺乏安全教育師資力量等問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防災減災教育在學校的開展,保障實施效果。同時,防災減災教育要與安全教育有機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自1996年起,中國確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設立這一制度是為全面深入地推動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確定一個主題,2015年3月30日是第20個全國中小學安全宣傳教育日,主題是“我安全,我健康,我快樂!”。
年份 主 題
1996 全社會動員起來,人人關心中小學校安全工作
1997 交通安全教育
1998 注重防范,自救互救,確保平安
1999 消防安全教育
2000 保證中小學生集體飲食安全,預防藥物不良反應
2001 校園安全
2002 關注學生飲食衛生,保障青少年健康
2003 大力提高中小學生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2004 預防校園侵害,提高青少年兒童自我保護能力
2005 增加交通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2006 珍愛生命,安全第一
2007 強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諧校園
2008 迎人文奧運,建和諧校園
2009 加強防災減災 , 創建和諧校園
2010 加強疏散演練,確保學生平安
2011 強化安全意識,提高避險能力
2012 普及安全知識,提高避險能力
2013 普及安全知識,確保生命安全
2014 強化安全意識,提升安全素養
2015 我安全、我健康、我快樂.
2016 強化安全意識,提升安全素養
注:2017后不單獨發文、公布主題,改為直接開展專題教育形式:如2017年度偏重防災減災、校園欺凌、預防網癮;2018則為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防災救災等為主。
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簡介
2017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突出強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語文、數學等學科課程并列設置,課程目標為: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在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從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主要方式有:考察探究、設計制作、社會服務、職業體驗等。要求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面開設到位,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印發文件指出:各地要充分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意義,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面開設到位。要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綱要,切實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精心組織、整體設計和綜合實施,不斷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跨學科實踐課程、動態開放性課程,課程實施不以教材為主要載體,《指導綱要》具體推薦了152個活動主題,并對每一個推薦活動主題如何開展做了簡要說明,供有不同需求的學校參考,筆者最近也在開展教學資源包建設工作,供不同學校教學參考。教學實踐中,學校在課程規劃時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預設與生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地理、思品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專題教育(安全教育、國防教育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時、師資安排:小學一至二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小學三至六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指導綱要》提出,要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原則上每所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任教師,主要負責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其他學科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其實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就明確規定了綜合實踐活動是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確立了該課程的獨立地位。但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其實施效果不甚理想,這次《指導綱要》的出臺將會極大地推進綜合實踐課程在中學的開展,利用此次契機,防災減災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利用綜合實踐課程開展防災減災教育”。
三、防災減災教育融入綜合實踐課程的方式
防災減災教育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關鍵要素包括:發現并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選擇方法,研制工具;獲取證據;提出解釋或觀念;交流、評價探究成果;反思和改進。地震遺址考察、家鄉災害歷史調查,提出防災減災策略。
調查家鄉自然災害概況
1.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性學習,調查家鄉曾經發生的自然災害情況。
2. 對象可以是老人、以訪談的形式;也可以通過查閱圖書等形式開展調查研究;也可以通過走訪地震局、氣象局相關機構開展調查研究。災種可以涵蓋地震、氣象洪澇災害等;調查內容包括災害現象、影響及損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等內容。
3. 形成研究報告,提出防災減災對策。
2.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勤工儉學等,它強調學生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敢于擔當的人。社會服務的關鍵要素包括:明確服務對象與需要;制訂服務活動計劃;開展服務行動;反思服務經歷,分享活動經驗。如深入社區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等志愿活動。
同學們通過文獻、考察、調查及實驗等一系列研究已經知道防災減災知識,邀請專家開展科普講座,認真學習之后再向村民或小區居民去宣傳,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安全!
3.設計制作
工程減災,模擬實驗、減隔震害等,設計制作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并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如動漫制作、編程、陶藝創作等,它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動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手腦并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等。設計制作的關鍵要素包括:創意設計;選擇活動材料或工具;動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與改進。
活動:抵御地震和颶風的房屋( 1.5-2小時)
在地震或颶風發生時,建筑物來回地搖晃極易造成建筑物的損壞,進而帶來了災害損失。你有什么辦法使建筑物更牢固嗎?
1手工制作如圖所示的建筑模擬物;
2學會給建筑物加上X支架(膠布或紙條),看“手上建筑”是否不易解體?
3結合校園加固工程,想想看這說明了什么?
在網上找找其他抗震建筑,試著分析原理。
4.職業體驗
地震與氣象臺站職業體驗指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職業體驗的關鍵要素包括: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實際崗位演練;總結、反思和交流經歷過程;概括提煉經驗,行動應用。
綜合實踐活動除了以上活動方式外,還有黨團隊教育活動、博物館參觀等。綜合實踐活動方式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活動設計時可以有所側重,以某種方式為主,兼顧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實施,使不同活動要素彼此滲透、融合貫通。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于各類活動的支持作用,有效促進問題解決、交流協作、成果展示與分享等。
最后,結合研究與實踐經驗,研究者提出防災減災教育融入學校綜合實踐課程的策略建議如下:①開展防災減災教育師資培訓,提高教師防災素養。②科學設計防災減災教育主題,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③教學策略應該是“綜合滲透,主體探究,活動強化,全面發展”。④構建數字化資源庫,開發設計教育教學資源。符合“源于生活,來自區域,服務教學,體驗發展”原則。⑤編撰應急預案、繪制防災地圖、開展隱患排查、防災演練,提升安全文化,助力韌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