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圍繞腸道菌群的研究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層出不窮,它與人類健康,尤其是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關系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已經有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將肥胖小鼠的腸道菌群替換成正常小鼠的菌群,它的肥胖癥狀也會得到改善(反之亦然)。
那么,人的腸道菌群和肥胖有何關系呢?
近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證實,人的肥胖與腸道菌群也有明顯的關聯。
不過,這個研究最有趣的結果是發現東南亞移民到達美國后,他們的腸道菌群也會迅速“西化”。
明尼蘇達洲有不少東南亞移民的聚居區,這項研究主要是基于泰國裔的移民。
研究者不僅分析了泰國移民的腸道菌群,同時也分析了他們的子女的腸道菌群、他們生活在泰國的同胞們的腸道菌群,還有典型美國人的腸道菌群。
結果顯示,在泰國人移民美國后的頭十年里,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不斷降低。
他們的孩子的腸道菌群則更加“西化”,畢竟這些孩子已經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了。
同時也發現,隨著腸道菌群的“西化”,泰國移民的肥胖率也逐漸上升。
當然,兩者未必是因果關系,而有可能都是西式飲食的結果。
這種腸道菌群的“西化”是何時發生的?又是如何發生的?
研究者跟蹤研究了19個剛剛到達美國的泰國移民,觀察他們在最初的6-9個月內腸道菌群的變化。
結果發現,這些人的腸道菌群幾乎是在到達美國的同時就開始發生變化,而且變化的速度還很快。
幾個月內,其原生的腸道菌群就逐漸被“美式”菌群替代,而且隨著原有菌群的消耗和流失,這些人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大大降低。
以前曾經有類似的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的人腸道中的菌群多樣性優于美國人,而且有益菌群的數量也相對更多,但這次是記錄下了腸道菌群的迅速轉換。
這項研究再次表明,膳食結構對腸道菌群有顯著影響。
研究者認為,當你接觸到一種新的飲食文化和膳食模式,你的腸道菌群會發生適應性的變化,這潛在的改變了你腸道中消化酶的構成,并進一步影響了你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而這個研究給我的啟示是,健康的膳食模式才是健康的基礎,好的膳食模式和健康的腸道菌群是相輔相成的。
腸道菌群的變化未必是被動的,而有可能是機體為了適應新的飲食作出的主動調整。
因此,即使將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給你,你也很難獲得持續的健康,因為你不健康的膳食模式會自動將其重新轉換回不健康的腸道菌群。
所以我可不可以將飲食理解為一種飼料,它并不是為了養活我,而是為了養活一群對健康有益的細菌呢?
感覺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