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自然節氣,也是我國傳統的春祭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要掃墓祭祀、緬懷逝去的人。   對于孩子而言,“死亡”是抽象的;對于家長來說,“死亡”二字往往被賦予“不吉利”的色彩,避之不及。這也就造成“死亡”成為“性行為”后的第二大教育難題。   但是孩子永遠有“十萬個為什么”,面對他們關乎死亡的提問,家長該如何回答,既讓他們認識生命的價值,又不會因死別而惶惶不安?   無憂無慮理性“蛙”   杞人憂天悲觀“蛙”   冷酷無情澀會“蛙”   小朋友對于“死亡”行為以及后果并沒有清晰的概念,寶媽切忌以下反映:   忌諱型   逞能型   拒絕型      直爽型   隱晦型   智慧型爸媽都會進行以下正確操作:   1、正面回答比避而不答好得多——         漫漫說:   清明節帶孩子掃墓,是延續祖輩對生命的尊重。正面與孩子說死亡,并講述死者生前的事跡,也能讓孩子領悟生命的意義。   2、科學回答,適當“婉轉”表達——   漫漫說:   “死亡教育”的意義恰恰是讓孩子理解“活的意義”,教會孩子用“科學的死亡觀”來“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因此遇到孩子這類的問題,盡管用科學知識大方地解釋。   3、借助道具,結合年齡特點,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心理學知識表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程度不同。納吉(M. Nagy,1948)在研究中所提出的“兒童死亡概念發展模式的三個階段”影響最大:   第一階段:3-5歲,認為死亡是一種離去,是可逆的,暫時的,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5-9歲,認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只有被死亡抓走(擬人化)的人才會死,而有些人是不會死的,比如英雄,幸運的人,特殊的人等。   第三階段,9歲以上,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   對 “小寶寶”可以這么做:   漫漫說:   “小寶寶”的理解力與接受力都較差,家長可以借用繪本來表達,比如《爺爺變成了幽靈》,讓孩子知道死亡就是“不能再呼吸、吃飯、走路、說話了”,也可以跟孩子聊聊一片葉子的生命過程,來比擬人類的生命過程。   對 “大寶寶”可以這么做:   漫漫說:   對于“大寶寶”可以從科學方面來解釋,比如細胞老化、新陳代謝減緩等等,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很正常的生命過程。也可以在清明小長假帶孩子去看幾場暖心的電影,如《尋夢環游記》、《父與女》、《我們天上見》等,同樣可以做好“死亡教育”。   尊重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和對死亡的理解程度,從科學的角度給孩子解釋死亡,積極引導,方能讓孩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   作者:馬帥 心理服務基層科普講師   審核人:高文斌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研究員   編輯:咩咩   繪制:張昊   

如何給孩子正確的科普“死亡”這件事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