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
伴隨科學的不斷進步,作為科學家的群體——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和過去相比發生哪些改變?面臨哪些挑戰?在9月17日舉辦的中國科技峰會——科普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指出,科學共同體應積極向公眾普及最新科學進展以及科學進步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為公眾解疑釋惑,從而贏得社會與公眾的信任。
以下是周忠和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同事、各位同學:
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能夠應邀參加這樣一個高端論壇。
抱歉,今天沒有準備PPT,因為我實在沒有很漂亮的圖片給大家欣賞。剛才聽了中村修二先生的報告,我感覺到欣慰一點,因為這個光雖然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好處,但是污染也給我們的眼睛等帶來很多不利。我沒有PPT,大家可以閉著眼睛聽,睡著也沒關系。
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科學進步與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我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只是我這個人愛琢磨,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希望我不成熟的思考能夠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20世紀以來,大家都知道科學的發展已經極大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組織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科學與社會的聯系,在我看來是比過去更加緊密了。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也是在不斷的增加,科學家要發揮社會責任,我認為可能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一是,科學家個人;二是,通過他所在的科學家群體,這個群體就是科學共同體。
進入當今很多人在說的“大科學時代”,我認為科學家個人的作用或者社會責任較之過去或許相對有所減少。但是科學共同體所能發揮的作用應當是日益增加的,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今天我不專門討論科學家作為個人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都有哪些,而是著重講一講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也就是說,伴隨科學的不斷進步,作為科學家的群體,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和過去相比可能會發生哪些改變?面臨哪些挑戰?
接下來我想從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科學進步與科學共同體的誕生。什么是科學共同體?其實在我理解,科學共同體很簡單是由科學家所組成的群體,當然從早晨的報告聽到有些是科學家。科學共同體理解可以很大,廣義上來說指的是科學界,它可以跨越國界也可以跨越不同的學科領域,也可以很小,不同的學科,不同的交叉領域,甚至一個科研機構。剛才有同學說甚至是研究課題組,我們認為都可以被理解成不同大小的科學共同體。
科學共同體的概念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和現在科學及其分子學科的誕生是緊密相連的。在歐洲出現了一些更加古老的科學組織,像倫敦的皇家學會代表了科學共同體的前身,但是科學的進步、科學研究機構的誕生、科學研究的職業化等等,這些因素都催生了科學共同體的發展。如今在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形式多樣的各種學會或者學院,如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中國的科學院學部、中國科學院等等都不代表個別的科學家或者代表某一個部門的利益,因此往往能夠匯聚這個國家或者更廣泛范圍里面科學家群體的意見,從而引導影響公眾及政府的有關決策。由于科學家自身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對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獨特的預判能力,使得在學界和公眾中往往有比較高的威信。伴隨科學進步和科學共同體自身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不管怎么改變,我覺得作為獨特的社會群體有區別于一般社會群體特定的規范和氣質。
比如說,對科學精神的弘揚,對科學規律的遵循,對科學的研究規范,客觀公平公正的同行評語原則等等,對它的堅守,還有對大自然不懈地探索和對真理的追求。我認為這是科學共同體所共有的特征。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科學共同體應當承擔著哪些社會責任。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很多,我無法一一列舉,下面我只想講幾點我個人認為可能比較重要的。
一、科學教育與國民科學素質提高的作用。也就是這次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主題,科學教育一直是科學共同體應當承擔的重要社會職能之一,科學興趣的培育、科學興趣的培養和傳播、知識的普及都是科學共同體不可或缺的社會責任。中國科協作為中國最大的科學共同體,這次組織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就是科學共同體發揮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之一。截止2018年,中國具有科學素質公民比例達到了8.47%,是2005年的4倍,我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所以中國的科學共同體在這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比較令人欣喜的是中國政府近些年來十分重視科學普及,重視國民科學素質提高的工作。但要實現更宏偉的目標,我認為顯然不是科學共同體獨立就能完成的使命,還需要與政府各部門,特別是教育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
二、對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貢獻。這點大家都能理解,包括國家和地區的安全。盡管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有的人說科學家是有國界的,大多數的情況下,科學家隸屬于特定國家的科學共同體,而且是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研究經費大部分來自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納稅人資助。因此可以說,科學共同體很多情況下自然應當承擔起用科學推動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進步的責任。這樣的貢獻有時候可能是立竿見影,而且顯而易見的,很多情況下科學共同體的貢獻并不僅如此。比如說,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對學術的咨詢建議等。
三、對人類居住環境的關注。科學共同體因為擁有其他社會群體無法具備的、對科學技術發展前景以及可能產生社會影響的預見性和判斷力,因此,他有責任將科技的發展及時、全面的告知決策者和公眾。過去200多年來工業革命歷程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等不利結果,如今科學和技術的快速發展,無疑將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更加復雜而深遠的影響。科學共同體應當為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提出更有遠見的判斷,為國家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更為準確的依據。
四、溝通科學和社會的橋梁作用。科學共同體應當努力保持與公眾決策者、企業,甚至包括出版界等緊密聯系。近幾年來,科學共同體與出版集團的矛盾不斷顯現,首先像SCI等代表的評價指標的濫用引起了許多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的不滿。科學共同體不斷呼吁的論文及時開放獲取的政策又遲遲得不到響應。最近,歐洲11個國家的科研資助機構聯合發表聲明,要求到2020年其資助的每篇論文一經發表就要獲得及時的開放獲取。這是國際科學共同體為了科學的發展而做出的一個重大的舉措。
借此,我也想呼吁中國和其他主要國家的科研資助機構不應該置身事外,而應當積極響應,共同推動這項促進全球科學發展的努力。
五、倡導并踐行負責任的科學行為。剛才報告里面談論到倫理的問題,回顧歷史,科學的進步從來不能脫離社會的發展需求。科學既能帶來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不恰當的科研行為和技術應用也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科學倫理一直是科學共同體以及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例如基因編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神經調控技術的高速發展等都引發了世界各地的高度關注和倫理問題。有不少科學家開始呼吁,要用正確的道德和倫理準則來控制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技術應用,抵制與倫理規范相悖的科學研究活動。
今年年初我與上海的蒲慕明先生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社論,呼吁倫理建設應當保持與科學進步的齊頭并進。因為我們認為,很多情況下,科學倫理的建設是落后于科學進步的。曾經有不少人質疑中國的科學研究到底有沒有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的倫理和道德標準,我們認為回答這樣的問題比較復雜。一方面中國政府的許多機構都有很嚴格的規定,也制定了詳細的規章指導方針。然而另一方面,對規章條例的執行卻不夠嚴格。解決這樣的問題,我認為除了要認真嚴格執法之外,還應加大在研究生階段的科研倫理和道德教育,此外我們也呼吁,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科學共同體,應當與社會一道,克服歷史文化差異對各國形成國際倫理共識和規范的影響,積極開展有關科學倫理標準的討論和研究。我覺得這在國際范圍里面是十分必要的。
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
我想講的第三個方面,科學進步對科學共同體帶來的哪些新的挑戰。
科學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科學已成為社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不管你是否情愿,我覺得科學和科學家如今已經受到比過去更多的社會關注,社會也對科學家參與公眾決策管理以及幫助公眾理解科學有了更多的訴求。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科學家都積極地投身到很繁瑣的各種社會事務中來,這種情況下,我認為科學共同體不能置身事外,應當更加主動地回應社會需求,積極普及最新的科學進展與應用知識,以及未來科學進步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為公眾解疑釋惑,從而贏得社會與公眾的信任。當今科學共同體所面臨的挑戰眾多,我列舉了幾方面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互聯網的時代到來標志著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節奏加快,同時也對科學共同體的某些運行法規則產生了影響。正面的影響可以列舉很多,我不想多舉,比如說現在的學術交流和電子出版都得到了極大地便利,這顯然是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好處。但不利的影響也同樣很多,比如說發表論文的壓力,特別是青年學者更加功利而數字化的學術評價,使得科學研究的功利性和世俗性不斷的增強,不僅在中國,在其他很多國家對功利性的要求和壓力越來越多。對科學家個人的挑戰可能來自于社會,有時候這種壓力還來自于科學共同體的內部。
第二,當今科學快速發展的一個特點是,新的前沿發現和領域在不斷涌現,并孕育了若干新技術和產業,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越來越多新的學科分支。跟過去相比現在已經很難列舉說一個或者幾個科學家,他們能夠宣稱代表科學界,能夠熟悉整個科學領域的發展趨勢。或許也可以這么說,個別或少數科學家能夠作為科學的權威或者科學代言人的時代,應當已經可以宣布結束了。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共同體在社會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必然就更加重要了。
第三,伴隨信息技術的科學發展,公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大大告別了傳統媒介一統天下的時代,信息的來源更加多元化。對很多人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離開了手機就會變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然而,現在前沿科學的進步讓很多公眾,包括不是專門研究這個領域的科學家有時候也感到非常陌生,而個別或少數權威科學家在社會上的發聲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在產生巨大的影響。相反,互聯網時代造就了許多新的社會公知和偶像,他們的科學素質有的很高,有的不見得很高,但是他們對科學以及和科學相關的社會問題言論往往會在網絡和社會上產生更大的關注和影響。科學共同體如何贏得更多的科學話語權?不能不說這是全新的挑戰。
第四,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原因,一般的行政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對現代科學和技術的快速發展進步,甚至科學即將來臨的變革,不太有很強的敏銳度,對它做出很強判斷的難度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科學發展要獲得政府和社會的有利支持,非常需要科學共同體發出明確、準確而且響亮的聲音。科學要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樣離不開科學共同體與決策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有時候甚至要更直接的參與到決策過程中。
以上羅列的幾點特征或許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然而如今伴隨科學的快速進步,世界各地范圍內科學共同體都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應當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轉基因技術應用在歐盟、中國等地遇到的阻礙,還是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社會的擔憂或者是科研出版評價與科學家以及科學共同體之間的矛盾等等。在這些挑戰面前,科學家作為個人能夠發揮的作用往往十分有限。這個時候科學共同體就應當主動承擔起不可推卸地責任。
這是我講的第三方面的問題。
四、科學進步與科學共同體自身的建設和發展。
科學進步一直對科學共同體自身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我想還是以中國為例。我們中國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等不少國字號的科學共同體。中國科協以及下屬的二百多個全國性學會,對中國過去十幾年國民科學素質的提高確實做出了巨大努力。我本人也很榮幸的擔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理事長,也是科協下屬的全國性協會之一。然而由于歷史原因,長期受到科研管理過度“行政化”的困擾,我個人感覺這些協會發揮的空間在未來還可以大幅提升,目前存在著行政化和官僚化的問題還應當盡快解決,才能最有效地發揮科學共同體在新時代應發揮的更多的社會責任。
剛才我強調了對科學共同體的重視,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輕視科學家作為個體的獨立性以及在共同體之外所能發揮的作用。當今科學的組織形式以及在社會中的角色都在不斷地發生改變。但有一點不變的主題,就是對未知的探索與求真。好奇心驅動、研究者主導的科學研究永遠都是創新思想的源泉。科學共同體也不能包打天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那些最具原創的科學思想,剛開始往往不能一下子獲得科學共同體的認同。我們下午聽到的報告里面就聽到一個,剛開始提出來的量子理論就得不到同行的支持。科學共同體應當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能夠充分尊重不同領域,不同個體科學家多樣性的興趣和追求。正如我們如今十分重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一樣,我覺得科學共同體也應當努力維護共同體成員及成員思想的多樣性,多樣性的存在我認為是科學共同體良好生態建設的保障。
在科學不斷進步的今天,科學共同體的組織和構成也面臨著新的改變與挑戰。新成立的協會正在不斷替代一些傳統的科學組織,并且獲得了可能更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如果不能順應新的時代發展,舊的或者傳統意義上以學科為主要劃分依據的一些科學共同體被新的科學共同體所超越甚至取代都不是不可能的。以中國為例,比如說我覺得像知識分子這樣為代表的一些微信平臺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自媒體平臺,事實上也正在成為一個活躍的科學共同體。在中國社會不斷發出科學的聲音,有時候比我們其他科學共同體發出的聲音可能還要響一些。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生活在同一藍色星球上的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們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科學研究本來就是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共同體不僅屬于特定的國家和社會,也同樣是全球化和國際化最堅定的支持者,各國的科學共同體應當積極提倡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努力減少狹隘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對科學進步的影響。營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學術環境,才能進一步推動人才國際范圍內的流動,打破人為設置的藩籬。
總之,伴隨科學的進步,我認為科學和社會的交織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更加緊密。科學共同體將承擔更多歷史的責任,更加積極主動地回應社會和公眾的訴求,旗幟鮮明地維護科學精神,自覺履行負責任的科學行為。只有這樣科學的進步才能更加具有持續性和活力,并將真正做到更好地造福人類,并惠及各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謝謝!
(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