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網承辦的《我是科學家》第一期線下活動于7月9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圖為“蛟龍”號主任設計師楊波進行主題演講。(科普中國網 王笑 攝)
中國科協主辦的《我是科學家》欄目今天迎來第一講,中國科學院的聲學研究所、蛟龍號潛水器的主任設計師的楊波首次披露了蛟龍號下潛的完整過程。
他介紹,蛟龍號位于09母船的背后,它在下潛之前,由一個非常粗的纜繩把它掛到蛟龍號背上,以便把蛟龍號從甲板上提起來,通過A架的外板擺在海面上去,這已經通過我們大型A吊板放到外側,潛水器就會進入到大海里面去,這是潛水器即將入海的過程。
右邊一艘小艇,是北海號的蛙人小組,在下水之后它會迅速靠近蛟龍號,到了蛟龍號之后,它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蛙人進行一個徹底的脫鉤,包括主吊纜,還有龍頭纜,把這幾個纜繩完全和蛟龍號脫離的時候,蛟龍號內部潛航員進行一個快速水面檢查,檢測各種設備工作情況。如果設備工作正常,它會和水面進行一個簡短的通信,就像標準的潛水器下潛的過程一樣,對潛水器進行注水。潛水器入水之后,為了實現母船和潛水器實時高效的通信(母船上都有一個“手機”,柱子就是母船端的手機)。工作人員會把手機放到海水里面去,這樣潛水器和母船進行實時高速的通信,母船也能監控潛水器在水下的各種狀態。下潛過程中,深度超過30米的話,潛水器就比較平穩了,之后就是完全一片漆黑,此后燈光打開。
值得一提的是,深海之下也不是完全漆黑一片,它偶爾會發現像螢火蟲一樣的星星點點的燈光,類似于星空,在深海也可以欣賞到科學之美。
載人潛水器下潛時間是12個小時,潛水器完成了相應的下潛作業后會拋棄兩塊鐵塊,然后它會返回到水面。跟下潛過程相反,這時候要靠近潛器把鉤掛上,然后潛器被母船帶回到水面。“潛航員每一次突破了新的下潛記錄,我們都會有一個特殊的慶祝儀式---拍海水儀式,非常有趣,我們也享受其中。”楊波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