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天你捂著胃疼眼淚婆娑時,回想起半夜抱著全家桶和冰鎮啤酒看世界杯的青春,你是會笑還是會哭呢~   是的,“胃酸、胃脹、胃痛”不僅是當代人的通病,也是許多90后“多么痛的領悟”,并使他們體會并深刻意識到日益衰退的胃可能才是最大的中年危機。   據統計,13億中國人中有1.2億腸胃病患者,且患者低齡化趨勢明顯。比較30年前的數據,19-35歲的年輕人胃癌發病率高了一倍。35歲以下年輕人患胃癌的比例占病患總數的6%-11%。   而放眼全球,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每年胃癌的新發病例中,42%來自中國,平均約2~3分鐘就有1名中國人死于胃癌。   即使是身為發達國家的日本,最近15年男性的胃癌發病率雖然顯著降低,但仍是美國的十倍。那發達國家胃癌發病率也不低,為什么還會被稱為“窮癌”?   這得從與胃癌息息相關的一種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說起。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一半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會增加2~3倍。   除了在人類的胃里生長和繁殖,幽門螺旋桿菌還能在人類的糞便、唾液、牙垢和嘔吐物中被檢測或培養出來,更嚴重的是,排出體外的幽門螺旋桿菌會污染水源和食物,從而造成更多的感染。比如家蠅就能通過接觸糞便進而污染食物。   幽門螺旋桿菌喜歡找“窮人”的麻煩,因為他們大多過的是集體生活。生活水平較低的人主要居住地集中在工廠、建筑工地或地下室等群居場所,住宿和生活條件相對簡陋,水源,飲食衛生健康條件較差,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則更高;反之,有條件使用洗潔精和消毒柜的家庭,受感染的比例明顯較低。   幽門螺旋桿菌還會找中國孩子的麻煩,中小學生及幼兒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上升,其中原因不乏因集體生活導致的交叉感染。近年來,托管和學生寄宿情況增多,集體居住和用餐使得更多的孩子暴露在幽門螺旋桿菌的危險下。值得一提的是,家長將食物咀嚼后喂養給孩子的行為,是造成孩子過早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重要原因。   東西方食物保存方式和食品工業差異也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相差懸殊的重要原因。得益于冰箱的普及和美國冷藏食品工業的發展,美國食品市場常年提供快速冷凍清潔的水果和蔬菜,這使得美國人對冷藏水果和免洗蔬菜的消費顯著增加,更容易接觸到健康的果蔬,而大量新鮮果蔬中的維生素E、C、A還能有效抑制胃癌;反之我國對鹽保存食物的極大依賴性,還有與西方相比更低的知識普及率和冷藏果蔬的消費量。   除了幽門螺旋桿菌外,是否做到對胃癌的早發現,早治療,也是衡量胃癌能否被稱為“窮癌”的重要原因。   中國超過90%的胃癌患者是到中晚期才選擇就醫,此時患者的5年生存率將小于20%。反觀日本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64.6%,韓國更是高達71.5%,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則是胃癌早期篩查項目。   胃癌早期篩查,通過鋇餐造影或內鏡檢查都可以,韓國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覆蓋全國的胃癌篩查計劃,雖未能完成全覆蓋的目標,但直至2009年,40歲及以上被建議每年都進行篩查的人群參與率已高達56.9%,這一全國范圍內的篩查手段也早在1983年的日本就實施了。   而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及醫療衛生實際情況等多面方面的問題,我國胃癌早期預防和治療還主要是依賴我們個體主動去醫院就診,而這一筆花費昂貴與否就因人而異了。   但老君還是建議以下這些高危人群能最好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這是盡早發現胃癌的有效手段。   最后祝大伙都有個好胃,吃嘛嘛香~   

什么?胃癌還被稱為“窮癌”?又有一個掙錢動力了……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