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感覺哪里不對?這些羊怎么像是在說我們自己。bingo!
所謂“羊群效應”理論,是指頭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著走,是一種從眾心理的比喻,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的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即“從眾效應”。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
比如,某電商平臺創造出了一個雙11購物節,并許諾在這天開展大規模的優惠活動,在消費者原本沒有購買需求時,憑空幫消費者創造購買需求。
這自然吸引到其他電商集體扎堆,于是第一步,鋪天蓋地的雙11輿論大潮掀起了。
目所能及的地方到處都是這些平臺的“折扣”、“優惠”,潛移默化間,人們自然而然地產生好奇,就像羊群一樣,到那片被圈起的草場邊觀望。如果想到家里好像有什么要買時,恭喜你,原本堅定的理智已開始被“侵蝕”,即將加入“剁手一族”。
接下來是第二步,繼續放大購買需求。
有經驗的牧民會在青草上放上一些草料,這樣不用催趕,羊群自己會被吸引過去。
和羊群一樣, 消費者也被這樣的“爆款”與“折扣”引入羊圈,然后被商家薅羊毛。
此外,還會通過“稀缺感”來激發焦慮不安。
羊不懂什么叫稀缺感,但人懂,并在這種稀缺感的誘導下,促使自己本能地不安與焦慮,向著商家所構建的“以后會用到的”等情景去聯想,進而努力說服自己進行購買。
這與綿羊吃草的故事是不是一樣樣的?
但這還沒完,朋友,你聽說過“奧數”嗎?就是那門需要精打細算才能省錢的科目。
商家還用鋪天蓋地的紅包讓利并設置許多領獎規則,讓人們耗費時間研究規則,用自己的社交圈轉發活動換取紅包,帶來更多消費者關注,有的沒精力研究堪比高數的紅包,便在羊群效應下跟風買,這樣一來,噱頭有了,利益也賺到了~
真相雖如此,“剁手”對部分網友依然有非凡的意義,比如:
“下班后,從吃完晚飯就開始狂加購物車,忽然發現,不到雙11也不知道自己原來缺那么多東西,從隔離面膜口紅到燒水器電磁爐……”
“深夜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對MA爸爸情有獨鐘的熱情……”
剁手請節制~祝大家剁手愉快,元氣不傷。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