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凍之交、寒風凜凜的時節已到,你媽各種逼你穿秋褲,你卻還在糾結穿秋褲太土,不穿秋褲是你最后的堅持?
別傻了,秋褲可能是開天辟地以來最IN的時尚單品了。
秋褲的發明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那時的西方人為了騎馬方便,將穩重的托加長袍改成緊身褲,而此類穿著大多為議員騎士等貴族階層。
而正是這種緊身的搭配,讓當時的男子腿部顯得修長,且肌肉明顯。
雖是起源,但這種外穿的形式畢竟只是外褲,要說內褲以外,外褲以里,還得隆重介紹這位“秋褲的鼻祖”——亨利八世。
高大魁梧的亨利八世,讓秋褲自帶皇家的貴族氣息。
在穿著極盡奢華的歐洲宮廷,他那一身男用馬褲裝,下搭貴族尖頭鞋顯得格外搶眼。而它實用性與裝飾性的特征也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分化開來。
裝飾性的那一部分,成為了如今的Legging,即在女孩中十分流行的打底褲。而實用性的那一部分,就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熟悉的秋褲。
那時的秋褲可謂借著貴族的東風,成為時尚最IN的標志。
17世紀時,英國出現的長衣內褲(long underwear),才真正意義上稱得上秋褲的前身——略帶緊身,以保暖為目的,與今天秋褲的作用大致相同……
而等到19世紀,誕生于美國紐約的連體內衣,更是獲得了服裝專利,為商用打下了基礎。
直到1915年,一個叫作弗蘭克·斯坦菲爾德(Frank Stanfield)的加拿大天才,做出了把連體睡衣分開的壯舉,衣服的樣式最終演變為現代的秋衣秋褲。他通過了秋褲的專利申請,而他本人也被稱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
既然秋褲簡直稱得上貴族氣息,時尚珍品,可你為啥不愛穿了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生活進步了。在上世紀風靡歐美,影響全球的“秋褲”設計之初便是為了保暖,特別是在物資,技術不太發達的時期。
但上世紀80年代后,歐美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供暖系統的發達,紡織科技的進步……無論北歐或者冬季零下二三十度的俄羅斯,辦公室還是火車汽車里,室內溫暖如春,秋褲的實用性就隨之下降了。
即使北方的冬天,穿一雙長靴、套長可及膝的外套,就足以應付在建筑物與汽車之間的短暫步行,這也便于在冷熱交替的環境里穿脫調整。
更因為審美進步了。秋褲不僅可能自然會遮掩美體,設計或質料不好的還顯得臃腫,還讓人在冬天感覺層疊累贅。老式的秋褲因為貼身還讓腿上多毛的男式們感覺穿著不適。
而且,科技進步帶來的良好供暖,實際上是在消耗能源的基礎下實現的。減少發電、空調等的使用從而減少能源污染逐漸為大家所推崇,韓國前總統此前更是公開呼吁“穿上秋褲,節約能源”。
即使知道秋褲有這么多好處,還是有些人堅持天冷應該用肉體抗寒,一次增加抗寒性,甚至加強“抗寒基因”,加上對秋褲的嫌棄,更是本著能不穿秋褲就不穿秋褲的原則抗凍。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然而,就人的身體而言,“越用越發達”只對某些特例說得通。比如,人類的肌肉和骨骼的確可以因為合理鍛煉而變得強大,但不正確的使用也可以導致受傷;接觸某些病原體可以起到免疫的效果,但除非是專門設計的疫苗,否則可能感染疾病。而一些毒藥長期接觸并不會產生耐藥性反而是慢性中毒,也能夠說明,人體的器官并不是都有“越用越發達”的屬性。
另外,秋褲技能是真多。戶外早晚氣溫降到10℃左右,就該果斷叫停“秋凍”,穿上秋褲了。否則可能會易得關節炎、寒冷性脂膜炎、手腳冰涼。
加上現在的秋褲款式也日益增多,既保暖又美觀,穿秋褲也不該是遭嫌棄的事兒了。畢竟保暖才是更重要的。
擱老君身上,“穿上秋褲了就不冷啊!”就跟“吃飽了就不餓”一樣,多么簡單樸素的人生真理啊。
本文由中華醫學會主任、研究員唐芹進行科學性把關